第1060章 明珠蒙尘(1 / 2)
与那位手握合金技术的工程师短暂而高效的私下交谈后,张卫东心中已然有数。
他没有在车间外过多停留,只是与对方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并让赵永志悄悄记下了对方的联系方式。
回到考察队伍中,张卫东的神情恢复了惯常的平静,仿佛刚才那段插曲从未发生。
他依旧认真听取企业方的介绍,参观生产线,与管理人员交谈,但内心的焦点已经转移。
这一次的南方之行,像是一面镜子,让他清晰地照见了一个普遍存在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现实:
许多真正有才能的技术人员,如同被沙土掩盖的明珠,并不一定拥有多大的名声。
尤其是在一些私营企业主有意无意的“保护”或者说“压制”下,这些人往往籍籍无名,他们的光芒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难以被外界发现。
这背后的逻辑,张卫东再清楚不过。
任何一个精明的老板,都不希望自己麾下的人才被外界盯上,成为被挖角的对象。
毕竟,培养一个技术骨干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而且,人一旦出名,身价必然陡增,企业就要面临要么大幅加薪留人,要么眼睁睁看着人才流失的两难境地。
更微妙的是,这些有真本事的技术人员,往往缺乏自我宣传的渠道和能力。
在外行的老板们看来,难以直观判断其技术的真正价值;而在懂行的同行眼中,彼此往往是竞争对手,对方不在自己老板面前诋毁你,就算得上是君子之风了。
这种环境下,技术人员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他们的创新火花也常常因缺乏足够的激励和平台而悄然熄灭。
“不能再仅仅依靠官方渠道和知名学者推荐了。”张卫东在心中暗自思忖,“必须主动下沉,深入到工厂车间、研发一线,用‘淘金’的眼光和耐心,去发掘这些被埋没的人才。”
有了这个明晰的策略,张卫东反而不再像最初那样急于寻求大规模的企业合作了。
他意识到,人才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
只要找到了关键的人才,凭借“基石计划”所能调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就不愁技术难题无法攻克,不愁项目无法推进。
下一站,是位于本省另一座工业城市的中型材料企业——金辉新材料。
相较于之前那家开口就要五千万预付和五年独家采购的企业,金辉的规模要小一些,老板姓陈,是个看起来颇为务实的中年人。
接待工作做得中规中矩,没有过分热情,也没有丝毫怠慢。
张卫东照例听取了企业介绍,参观了不算宽敞但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厂房。
在与几位核心技术人员进行集体座谈时,他敏锐地注意到,坐在角落的一位姓吴的工程师,在谈到某个特种陶瓷的烧结工艺时,眼神中闪过一道异样的光彩,但随即又迅速敛去,并未在众人面前深入阐述。
张卫东记下了这个人。
集体座谈结束后,考察团被安排自由参观。
张卫东看似随意地踱步,来到了相对僻静的厂区物料堆放处附近。
果然,没过多久,那位吴工程师便“恰好”路过。
“吴工,忙呢?”张卫东主动打招呼,语气随和。
“啊,张主席,我……我去库房拿点东西。”吴工程师显得有些紧张,下意识地看了看四周。
“不急,抽根烟?”张卫东从口袋里掏出烟盒,递了一支过去。
这是他屡试不爽的“开场白”,烟雾缭绕间,往往能让人放松警惕,拉近距离。
吴工程师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借着张卫东递来的火点上,深深吸了一口。
两人靠在堆放着包装材料的角落,仿佛只是工作间隙偶遇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