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理事会构想(1 / 2)
南方的夜色温润,带着草木蒸腾的潮气,透过酒店窗户的缝隙漫入房间。
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汇报行程细节的工作人员,张卫东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城市依旧川流不息的车灯洪流,眉心却拧着一个解不开的结。
连日奔波,成果固然显著,刘工、吴工两批关键人才的“意外”收获,甚至比签下几份框架协议更让他欣喜。
鑫锐事件的处理,也初步立起了规矩,让后续的考察顺畅了不少。
但一种深层次的疲惫和隐约的力不从心感,却如同暗流,在他心底涌动。
“基石计划”摊子铺得太大,涉及领域太多,从顶层设计、战略方向,到具体的技术路径选择、人才甄别引进、资金调配使用、项目进度把控,乃至与各方势力的博弈周旋……
千头万绪,几乎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他纵然精力超乎常人,拥有超越时代的视野,也深感独木难支。
俗话说得好,手掌再大,也捂不过天来。
这次考察,若非王炎的盛世科技团队和南宫燕的南宫集团团队在具体事务和资源上全力配合、分担,仅凭他带来的科协几个人,恐怕连基本的行程安排和对接都会捉襟见肘。
这还仅仅是初期的人才搜罗和项目考察阶段。
一旦各个项目全面启动,进入实质性的研发攻坚,那种庞杂繁重的协调、管理和决策压力,他一个人如何扛得起来?
“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不能一直这样靠我个人意志和临时协调来推动。”张卫东这个想法越来越迫切。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成型——成立“基石计划理事会”。
这个想法并非凭空而来。
他深知,“基石计划”虽是国家级战略,得到了最高层的首肯和财政支持,但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尤其是市场主体的力量。
完全沿用传统的行政体制和国企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科技创新所需的高效、灵活和风险承受能力。
而一个以民间形式存在、半官方背景的理事会,或许能成为打破僵局的钥匙。
理事会可以吸纳主要参与企业的负责人作为理事,共同决策,分担责任。
既能保持国家战略的宏观主导,又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秘书长负责日常统筹协调,向他汇报,从而将他从无数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最核心的战略方向和重大关键决策。
这个架构,在理论上似乎可行。
但具体如何运作?权力边界如何划分?如何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蚀?如何平衡各方诉求?
他需要听听核心圈子的意见。
想到这里,他不再犹豫,拿起房间电话,先拨通了王炎的房间:“王炎,休息了吗?叫上王哲,来我房间一趟,有事商量。”
放下电话,他略一沉吟,又拨通了南宫燕的房间号码。
电话响了几声才被接起,传来南宫燕带着一丝慵懒和疑惑的声音:“东哥?这么晚了,有事?”
“嗯,有点想法,想听听你和王炎他们的意见。方便过来吗?”张卫东语气如常。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随即响起南宫燕清晰了许多的回应:“好,我马上到。”
不过几分钟,王炎和王哲就先到了。
王炎脸上还带着点刚洗完澡的水汽,大大咧咧地在沙发上一坐:“东哥,啥指示?是不是明天行程有变?”
“不是行程的事。”张卫东摇摇头,示意他们稍等。
很快,房门再次被敲响,南宫燕走了进来。
她换了一身浅灰色的运动休闲装,头发随意扎在脑后,素面朝天,却别有一番清爽利落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