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刘倩的获奖(1 / 2)
自从在化学实验室里亲手造出一瓶保湿喷雾后,刘倩就彻底迷上了创造。
她曾经把自己的钱包都毫无保留地供奉给了那些化妆品,但现在变了。
她开始对那些化妆品产生了好奇。她不再满足于知道它好用,她更想知道它为什么好用。
在杨明宇的默许和化学周老师的支持下,“生活中的化学与美学”兴趣小组成了整个高三年级的风景线。
别的学习小组讨论的是“如何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求解压轴题”,她们小组讨论的是“不同分子量的玻尿酸在渗透效率上的差异”。
别的同学课间在走廊里背诵英语单词,她们围在一起,为一个新发现的抗氧化成分“白藜芦醇”的分子结构而争论不休。
刘倩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领导才能。
她制定了一套详尽的《小组研究课题推进表》,从保湿、美白,到抗衰、防晒。她甚至还像模像样地建立了小组的资料库,将自己搜集来的论文和成分分析报告整理好。
当然,这种不务正业的研究自然也占用了她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一开始,小组里的一些成员也曾担心这会影响学习。
但很快,她们就发现了一个让她们自己都感到惊讶的事实——她们的化学成绩竟然集体“起飞”了。
原因很简单。
当化学课本上讲到“酯化反应”时,别的同学脑海里是枯燥的化学方程式,而刘倩她们脑海里却是制作面霜时为了让水和油完美融合而必须添加的乳化剂。
当老师讲到“胶体”的概念时,别的同学在死记硬背胶体的性质,而刘倩她们想到的是神仙水里那些肉眼看不见、却能被丁达尔效应照亮的酵母精华。
她们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建立连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她们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证。
在又一次成功地在实验室里制作出了一支润唇膏后,刘倩的野心开始进一步膨胀。
她想创造。
她找到周老师,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周老师,我们能不能研究一个更复杂的课题?比如,关于‘表面活性剂’的?”
周老师扶了扶眼镜,看着眼前这个得意门生,笑着问:“哦?为什么是表面活性剂?”
刘倩拿出她的小本子,“因为我发现,表面活性剂是所有清洁类产品,比如洗面奶、卸妆油的核心。但市面上的产品要么清洁力太强会损伤皮肤屏障,要么太温和又洗不干净。我想研究一下,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平衡,既能高效清洁,又足够温和?”
周老师的眼神里流露出赞许。
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兴趣,而是触及了日化工业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技术难题。
“想法非常好。”周老师肯定道,“不过,这个课题的研究难度很大,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做支撑。你们确定要挑战吗?”
“确定!”刘倩和她的小伙伴们异口同声。
于是,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她们正式立项,她们跑遍了城里所有的化妆品店和超市,买来了所有不同类型的洁面产品。
接下来的几个周末,化学实验室几乎成了她们的第二个家。
她们学习如何使用精密的ph计测试不同产品的酸碱度;学习如何操作离心机分离产品中的不同成分;她们甚至还用猪皮来模拟人的皮肤测试不同表面活性剂对角质层的伤害程度。
这个过程自然也充满了各种啼笑皆非的事故。
她们曾经因为错误地混合了两种清洁剂导致烧杯里产生了大量泡沫淹没了整个实验台。
她们也曾因为忘记带手套直接用手去接触一种碱性较强的皂基原料,结果一个个都感觉手又干又涩,最后还是周老师用稀醋酸帮她们中和才缓了过来。
但所有的失败和挫折都没有浇灭她们的热情,反而让她们对化学这门实验科学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和理解。
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战,她们积累了厚厚一沓实验数据。刘倩将所有的数据和发现都汇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