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碳幕(2 / 2)
这就是旧世界的底蕴吗?
他们不再跟你在技术上拼刺刀,也不在供应链上卡脖子。
他们直接站在了保护地球的道德制高点上,用一套由他们定义、由他们解释、由他们定价的碳规则,直接锁死了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0%的关税!这意味着启明联盟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将瞬间荡然无存。
这是一场降维打击。
“如果不买呢?”林远的眼神变得冰冷,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
“不买?”爱德华爵士耸了耸肩,仿佛听到了一个笑话,“那就意味着,全球主要的金融机构都将因为合规性要求,被迫切断与你们的资金往来。”
“林先生,你的算力币,本质上是电力。而电力,是有颜色的。在我们的规则里,你的电是黑色的。黑色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连一美分都换不到。”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窗外那灰蒙蒙的天空和泰晤士河。
“林先生,看窗外。这是一道幕。我们称之为碳幕。”
“墙这边是文明绿色高溢价的世界。我们享受清洁的空气,享受高额的利润,制定规则。”
“墙那边是肮脏高耗能被遗弃的世界。你们负责生产,负责污染,然后支付赎罪券。”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盯着林远:
“你想站在哪一边?”
林远走出大楼时,伦敦下起了冰雨。
刺骨的寒意顺着衣领钻进去,但他却感觉不到冷,因为他的内心正燃烧着一团火。
刚一上车,顾盼就递过来一部正在震动的手机。
“老板,国内急电。李俊峰总。”
林远接过电话。
“林老弟!出大事了!”李俊峰那平日里豪气干云的声音此刻却急促得变了调,背景音里是一片嘈杂,“就在十分钟前,欧洲那边的沃尔玛、家乐福,还有Mediaarkt,突然同时发函要暂停我们下个季度的所有空调订单!”
“理由呢?”林远问。
“理由是见鬼的碳合规审查!”李俊峰咬牙切齿,“他们说我们的产品碳足迹超标,不符合欧盟最新的环保指令!如果我们不能在两周内提供‘国际认可’的碳减排证明,已经在港口的所有货柜都要被退回!那是价值二十亿的货啊!一旦退回来,我们就全完了!”
紧接着,电话还没挂断,刘华美的呼叫又切了进来。
“林远,金融这边也出问题了。”刘华美的声音听起来异常疲惫,“阿布扎比投资局刚刚正式通知我,原本承诺下周到账的第二笔20亿美金注资,要无限期暂缓。”
“为什么?”
“因为他们收到了赤道原则委员会的警告信。”刘华美解释道,“信里说江南之芯已被列入高碳风险名单。如果继续投资,他们的主权基金评级也会受影响。这帮中东土豪虽然有钱,但命脉还是捏在华尔街和伦敦城的手里,他们不敢赌。”
林远挂断电话,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迈巴赫行驶在伦敦湿滑的街道上,雨刮器机械地摆动着,发出单调的摩擦声。
他明白,这就是赵孟頫说的规则。这就是旧世界的底蕴。
他们不需要派一兵一卒,只需要在一张纸上修改几个数字,调整几条标准,就能让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工厂停工,让数百亿的资金冻结,让你的万亿产业瞬间窒息。
这是一张比技术封锁更严密,比金融制裁更“正义”的无形大网。因为它站在了全人类的道德制高点上。你反抗,你就是反人类,反地球。
当晚,伦敦碎片大厦,香格里拉酒店。
林远没有休息。他包下了酒店的一间全封闭会议室,召集了随行的顾盼、王海冰,并连线了国内的汪韬、汉斯,以及刚刚接手新燕氏的李思远。
“情况大家已经清楚了。”林远解开衬衫的第一颗扣子,目光扫视着屏幕上的每一个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贸易壁垒,这是一场针对我们发展权的战争。”
“他们说我们脏,我们就真的脏吗?”林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质问。
“放屁!”汉斯第一个跳了起来。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德国专家此刻气得脸红脖子粗,“这是污蔑!这是对科学的亵渎!江钢现在的能耗水平在上了工业之心系统后,比德国蒂森克虏伯还要低10%!我们的启明芯片配合盘古动态调频算法,系统级能效比甚至是优于英伟达的。”
“那为什么数据会这么难看?”林远追问。
“因为算法在他们手里!”汉斯愤怒地说道,“他们用的计算模型是基于二十年前的粗放型模型!他们根本不承认我们的实测数据!他们假设我们的炼钢炉还是五十年前的老炉子,假设我们的芯片还是那种高耗能的矿机芯片!他们甚至把中国的水电也算作有生态风险的能源,给了一个极低的折算系数!这就是欲加之罪!”
“没错。”汪韬也冷冷地开口了,“我在代码里看得很清楚。他们的碳排放计算公式里有一个国别系数。只要是中国制造,系数就是1.5。这是赤裸裸的歧视。”
“这就对了。”
林远点燃了一支烟,深吸一口,烟雾在灯光下缭绕。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我们到底排了多少碳。而在于谁来计算?谁来认证?谁来定价?”
“现在这把尺子掌握在爱德华爵士他们手里。用他们的尺子量,我们永远是不合格的。”
“所以,”林远猛地转身,将烟头按灭,目光如炬,“我们要做的不是去买他们的赎罪券,也不是去辩解。而是造一把我们自己的尺子!”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在空白处画了一个巨大的闭环。
“同志们,反击的时候到了。我们要启动一个新计划,名字就叫碳账本。”
“首先是物理溯源,打破黑箱。我们要给每一颗启明芯片、每一个模组,甚至江钢用的每一度电,都打上一个不可篡改的数字指纹。王海冰,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设备从诞生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能耗数据。我要的是毫秒级的实测数据,不是估算!”
“其次是AI核算,重新定义效率。汪总,训练一个新的碳模型。不看行业平均值,只看真实物理数据。精准计算出因为使用了我们的AI优化算法,究竟节省了多少能源!我们要用数据证明一个全新的公式,算力优化=减排!”
“接着是标准对冲,建立统一战线。汉斯,联系西门子和德国工业协会。卡尔·拉米先生联系欧盟那边的务实派产业资本。我们要联合推出一套‘基于工业互联网实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我们要告诉全世界:坐在办公室里用Excel算出来的报表是假的,跑在机器上的实时数据才是真的!我们要用数据实证主义,去对抗他们的经验主义!”
“最后是碳资产化,金融反杀。”
说到这里,林远眼中精光爆射。
“这才是反击的核心。我们不仅要证明我们不脏,还要证明我们是负碳的!江钢节省下来的那40万吨碳排放,DM空调省下来的每一度电,都要变成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碳资产!我们要将这些资产打包成金融产品,甚至锚定我们的算力币!我们要用这些资产去抵消他们的关税,甚至去冲击他们的碳交易市场!”
林远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魔力。
“这是一场关于定义权的战争。他们想用碳幕困死我们,那我们就把这块幕布撕个粉碎!然后用它的碎片,做成我们就职典礼的地毯!”
会议室里的气氛从压抑瞬间变得热血沸腾。所有人都看懂了林远的局。这不是防守,这是进攻!是从最底层的逻辑上,对西方“碳霸权”的一次颠覆!
“顾盼。”林远突然喊道。
“在。”
“准备飞机。今晚就走。”
“去哪儿?回国吗?”
“不。”
林远走到窗前,目光穿透伦敦的雨雾,望向了遥远的东南方。
“去中东,阿布扎比。爱德华爵士能卡住我们的钱,是因为中东人还在用石油美元的逻辑思考。我要去告诉他们,在这个新时代,石油不仅可以变成美元,更可以变成绿色算力。”
“我要去挖那帮老钱的墙角!我要让中东的油,流进我们的算力发动机,而不是他们的碳税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