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镇南兴治(1 / 2)
捷报飞传蜀地扬,君臣夜议定南疆。
筑台铭绩威声远,挥剑征蛮劲旅强。
十万移民开沃野,几番调和息争端。
从今南徼归王化,汉旗高耀海天长。
特牧城破,扶南王擒,然南疆之治,方启大幕。捷报飞传至成都,朝野欢动。刘禅览毕奏章,抚掌大笑,即于殿中召见丞相诸葛亮、大司马蒋琬、尚书令费祎等重臣,议定善后及拓疆之策。君臣议至深夜,烛火通明,一道道诏令自宫中飞出,由六百里加急,直送前线征南将军张绍之手。
第三十八日,午,特牧城外,沧澜河畔。
张绍率诸将,迎钦使于刚扎下的中军大帐外。天使展绢朗声宣诏,声震四野:
“制曰:扶南中郎将乔智勇兼备,征南将军绍勇武非常,克定扶南,扬朕威德于绝域,功莫大焉!兹特晋诸葛乔为扶南都护,总理扶南、林邑政事,晋张绍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交州及新定扶南诸军事。其余诸将由诸葛乔、张绍二人议定后论功行赏,南疆新附,宜彰威怀。着即于特牧都门外,择高敞之地,筑‘镇南台’,以铭武功,以慑不臣,永镇南陲!扶南既平,然元恶范虎遁逃都元,勾连海隅,遗患将来。着绍统精兵二万五千,并调林邑、扶南降卒各五千,水陆并进,犁庭扫穴,殄灭都元,擒斩范虎!功成之日,即由都元向北,凿山开道,连通诸僚之地,西接骠国、掸国,辟我汉家新道!钦此!”
“臣,领旨!万岁,万岁,万万岁!”诸葛乔、张绍及身后众将轰然应诺,声震云霄。
接下诏书,送走天使,诸葛乔、张绍即刻升帐议事。帐中舆图已换作涵盖扶南、都元乃至更西、更北的骠国、掸国、诸僚之地的巨幅南疆详图。
“筑台之事,王大牛!”张绍首先点将。
“末将在!”王大牛出列,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
“予你工兵营全部,再征调扶南、林邑各五千降卒听用。另,限你十五日内,于特牧城南门外三里那片高坡上,给本将军起一座高五丈、方圆二十丈的‘镇南台’!台基需巨石垒砌,台身以夯土为主,外覆青砖。台顶设汉旗旗杆,台壁嵌碑刻文,铭记此战功勋及陛下天威!可能办到?”
王大牛眼睛一亮,拍着胸脯:“将军放心!材料现成,特牧城废墟里砖石多得是!降卒不够,还有俘虏!二十日内,必让‘镇南台’矗立起来,让蛮邦望之胆寒!”
“好!所需匠人、物料,皆由杜参军协调支应。”
杜衡拱手应下:“下官遵命。”
“其次,征讨都元国。”张绍目光扫过帐中诸将,“陛下明旨,予我兵二万五千。我军连日征战,虽有补充,亦需休整。故,本将决意,以原东路军山地营、弩手营为骨干,补入部分南路精锐,凑足一万五千汉军精锐。另……”他顿了顿,“征召林邑降卒五千,扶南降卒五千,编为‘前驱营’与‘效义营’,各设汉人校尉、军侯统领,以汉军律法约束,以汉军操典训练。”
此言一出,帐中微微骚动。以降卒为军,并非没有先例,但如此大规模用于远征,风险不小。
魏昌皱眉,出列道:“将军,降卒新附,心志未固,恐临阵生变。”
张绍颔首:“魏将军所虑,本将岂不知?然此亦陛下怀柔之意,亦是我军兵力不足之现实对策。对此,陛下亦有明示:此一万降卒,并非驱之为炮灰。凡参加此次征讨者,每人预先赏赐安家粮帛。战中若有功勋,与汉军同赏!斩首一级,赏良田五亩!积功至队率以上者,可擢为汉吏,管理地方!若有阵亡,抚恤照汉军减半发放。其所获土地,可由其子弟或指定之人继承!”
他目光锐利地看着众将:“此乃‘以夷制夷,以地换功’之策。南疆地广人稀,最缺的不是土地,而是肯效命、知地理、通土俗的兵员。以此策激之,使其与都元等国成为仇雠,其利益便与我大汉一体,岂不比单纯驱策更稳?”
众将闻言,细细思量,皆缓缓点头。此策可谓恩威并施,将降卒的利益与汉军的征伐捆绑,确实高明。
“此一万降卒,需严加整训,打散编入我军序列,以老带新。魏昌、孟虬!”
“末将在!”魏昌、孟虬踏前一步。
“予你二人一月之期,全力整训‘前驱’、‘效义’二营。严明军纪,厚给赏赐,汰弱留强,务必使其可堪一战!整训期间,若有煽动叛乱、懈怠不从者,立斩!若有用心操练、表现优异者,立赏!”
“诺!”二人领命,眼中皆有精光。驯服这些降卒,既是挑战,亦是功劳。
“诸葛大人。”张绍看向诸葛乔。
“绍公请吩咐。”诸葛乔拱手。
“征伐之事,我亲自前往。这新定之扶南,特牧城之善后,以及最要紧的……”张绍手指点了点舆图上扶南广阔的平原,“陛下旨意中,移民屯田之事,便全权交托伯松了。”
他取出另一份密旨,递给诸葛乔:“陛下已下令,从益州、荆州移民十万户,以退役军士为屯长、里正,分批南下。首批两万户,约十万口,已自牂牁道出发,不日将至。彼等将安置于扶南膏腴之地,辟为军屯、民屯。其所产稻米,一年三熟,产出皆由朝廷设‘南海都尉府’统一收购,充作军粮或调剂民用。此乃长治久安之基,伯松肩上的担子,丝毫不比征伐轻松。”
诸葛乔面色凝重,接过旨意:“乔必竭尽所能,安置移民,劝课农桑,稳固后方,确保大军粮道无忧。只是……十万移民,雇佣土着耕种,其间之管理、纠纷、融合,千头万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