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黄沙破绿芽(1 / 2)
越野车在茫茫沙漠中颠簸前行,车窗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狂风卷起沙粒,拍打着车窗发出“噼啪”声响,远处的沙丘在风的雕琢下不断变换形状,仿佛一群沉默的巨兽,吞噬着一切生机。
“还有多久到目的地?”小诺放下手中的沙漠环境监测报告,揉了揉有些干涩的眼睛。连续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让团队每个人都面露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
“快了,小诺博士!前面就是月牙村,也是沙漠边缘最后一个村庄。”司机老王指着前方隐约可见的土黄色村落,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不过听说这几年沙化越来越严重,村里的年轻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快要被黄沙吞没的家园。”
话音刚落,越野车突然陷入一片松软的沙地,车轮打滑无法前进。众人只好下车推车,刚打开车门,一股夹杂着沙粒的热浪就扑面而来,呛得人直咳嗽。“这鬼天气!”阿明抹了把脸上的沙子,忍不住抱怨,“温度快四十度了,空气里全是沙尘,连呼吸都困难。”
小诺从背包里拿出便携空气质量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值让她眉头紧锁:“p10浓度严重超标,土壤含水量不足5%,盐分还高,这样的环境,普通植物根本活不了。”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破旧衣裳的村民牵着骆驼走了过来,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你们是来治沙的专家吧?”老人操着一口带着方言的普通话,眼神中满是期盼又夹杂着一丝怀疑,“之前也来过几波人,种的树没活过一个月,这沙漠,怕是没救了。”
老人是月牙村的村长老马,他带着小诺团队走进村子。眼前的景象让人揪心:低矮的土房被黄沙围了大半,墙角堆积着厚厚的沙尘,村里唯一的一口水井水位已经降到了警戒线,几棵枯树的枝干在风中摇晃,显得格外凄凉。
“十年前,这里还是有草有河的,”老马叹了口气,指着村外的沙丘,“后来风沙越来越大,河干了,草死了,田地被埋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我们这些老家伙,守着祖宗留下的房子,不知道还能守多久。”
小诺看着老人眼中的绝望,心里五味杂陈:“马爷爷,您放心,我们这次来,就是要让沙漠变绿洲。”她从背包里拿出一包种子,递给老马,“这是我们培育的‘固沙本草’,叫沙棘藤,它的根系能深入地下十米以上,牢牢抓住沙土,还能在干旱、高盐的环境中生长。”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在村外的沙丘上搭建临时帐篷,作为研发和种植基地。第一天,他们就遭遇了难题:沙漠地表温度太高,刚种下的沙棘藤种子,不到半天就被晒得干裂。“这样不行,得想办法给种子降温保湿。”小诺当机立断,让团队用无人机在种植区域喷洒特制的保水凝胶,又搭建了简易的遮阳棚。
然而,考验还在后面。三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沙暴席卷而来。狂风呼啸,黄沙漫天,帐篷被吹得摇摇欲坠,刚搭建好的遮阳棚瞬间被掀翻,种下的种子也被黄沙掩埋。沙暴过后,种植区域一片狼藉,大家半个多月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
“算了吧,专家们,”老马看着眼前的景象,无奈地摇摇头,“这沙漠就是个无底洞,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小诺看着被黄沙掩埋的种植区,没有放弃:“沙暴虽然可怕,但也让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沙棘藤的种子需要更牢固的保护层,我们得改良种植方案。”
团队连夜开会,重新调整研发方向。他们在沙棘藤种子外层包裹了一层能吸收空气中水分的生物膜,又发明了“深植器”,将种子直接埋入地下五十厘米处,避开表层高温和风沙。同时,他们还培育出一种耐旱的“沙蒿草”,与沙棘藤套种,沙蒿草生长迅速,能快速覆盖地表,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村民们看到小诺团队没有放弃,也纷纷加入进来。大家顶着烈日,用锄头挖坑,小心翼翼地将包裹着生物膜的种子埋入地下,再铺上一层干草保湿。老马带着村里的老人,用传统的方法在种植区周围扎起了沙障:“这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办法,用麦草和树枝扎成方格,能减缓风沙流速。”
小诺眼前一亮,立刻让团队将传统沙障与现代科技结合,用无人机精准铺设麦草方格,再在方格中种植沙棘藤和沙蒿草。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强了防风固沙的效果。
日子一天天过去,沙漠里终于迎来了一丝生机。在种下种子的第二十天,嫩绿的沙蒿草幼苗率先破土而出,星星点点的绿色在茫茫黄沙中格外显眼。又过了十天,沙棘藤也冒出了新芽,细长的藤蔓顺着地面蔓延,根系牢牢抓住沙土。
“发芽了!真的发芽了!”村民们欢呼雀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孩子们跑到种植区,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嫩绿的幼苗,眼里满是好奇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