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17章 春寒料峭,暗流渐涌

第417章 春寒料峭,暗流渐涌(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明面上,可遣一能言善辩之使,持严正抗议文书,赴车师问罪,要求其释放被扣人员,赔偿损失,并陈说利害,言明匈奴暴虐,不可久恃,汉廷必不坐视。此举,重在宣示立场,拖延时间,窥其虚实。”李玄业道,“暗地里,需双管齐下:一、令王猛校尉,通过猎骄靡等乌孙旧部,设法联络车师国内对匈奴不满、或与我交好之贵族、部落,许以重利,密谋内应,待机而动。二、加大对其周边如龟兹、焉耆等国的外交与贸易拉拢,孤立车师,使其叛匈之举,无法获得西域诸国广泛响应。同时,玉门关需向朝廷紧急奏报车师背约及匈奴增兵之情,请朝廷速调援军,或至少在外交上向匈奴施压。”

“至于朝中削藩之议,”李玄业话锋一转,神色更为凝重,“此乃雷霆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北地,谨守臣节,静观其变,方为上策。晁错之策,锋芒所向,首在吴、楚等关东强藩。我北地地处西陲,忠心为国,镇守边陲,与新帝无旧怨,与晁错无直接冲突。此刻,万不可卷入朝堂纷争,亦不可与任何诸侯过往甚密。一切举动,需合乎法度,光明磊落。对上计之事,需精益求精,彰显我北地治理之效,忠君之心。对边事军情,需及时如实奏报,突出匈奴之患与我守土之责。如此,纵有风波,我自岿然不动。”

李凌听罢,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儿子的分析,不仅切中要害,更难得的是那份顾全大局的冷静与远超年龄的政治智慧。“业儿所论,老成谋国!便依此议!子通,即刻传令王猛:驳回其惩戒车师之请,依世子之策,明遣使质问,暗行分化、拉拢、孤立之策,玉门关全力备胡,并向朝廷紧急求援。勃兄,上计之事,务必做到无可挑剔。业儿,你协助子通,草拟给朝廷的边情奏章,尤其要突出匈奴趁丧加压、车师被迫反复之危急,请朝廷早定大计。”

“臣等(老臣)(儿臣)领命!”

会议在应对新一轮危机的决策中结束。北地郡这艘航船,在风雨欲来的海面上,再次调整着航向,力求稳健。

“系统提示:外部环境复杂性陡增,边境危机与中央政治风险叠加…宿主及继承人展现出卓越的战略定力与风险规避能力,决策兼顾短期应对与长远布局…宿主状态:在多重压力下统治稳健,继承人危机处理能力与政治智慧通过实战持续提升,政权韧性经受考验…”

随后的日子,北地郡在初春的寒意中,紧张而有序地运作着。通往玉门关的指令被迅速发出。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靖王府的抗议文书,冒险前往车师。玉门关内,王猛在接到指令后,虽对不能立即惩戒车师略感遗憾,但也深知世子策略的深远考量,立即部署关防,并加派细作潜入车师活动。同时,一份言辞恳切、详陈西域危局的紧急军情奏章,以六百里加急发往长安。

朝堂方面,北地郡的上计材料被精心准备,账目清晰,数据翔实,充分展现了北地郡在靖王治理下的政通人和与边备修明。李凌每日处理政务,召见臣属,督导春耕准备,一切皆按法度而行,丝毫不逾矩。

李玄业则更加忙碌,他不仅要协助父亲处理日常政务,更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分析从各方汇聚而来的情报。长安朝议的细节、诸侯王的动向、边境军情的演变,乃至郡内民情的细微波动,都需要他梳理、归纳、研判,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他的书房常常灯火通明至深夜,其沉稳干练、思虑周详的作风,赢得了周勃、公孙阙等老臣发自内心的敬佩。

三月朔,朝廷关于妥善安置文帝妃嫔、奖赏辅政功臣的诏书抵达狄道,政治信号平稳。然而,“潜渊”密报显示,晁错削藩之议在年轻官员中支持者增多,与功勋老臣的矛盾有公开化的趋势。吴王刘濞竟公然拦截朝廷使者,态度极为傲慢。

三月中,春耕大幕在北地郡全面拉开,广袤的田野上,农夫驱牛扶犁,播种着新一年的希望。然而,边境的警讯再次传来:朔方方向,匈奴游骑的挑衅升级,发生了数次百人规模的边境冲突,汉军虽有伤亡,但成功击退了来犯之敌。玉门关外,匈奴大军云集的迹象更加明显,车师国则彻底封闭了与汉朝往来的通道。

局势,如同这北地的春天,暖意中夹杂着料峭的寒意,平静下孕育着未知的风暴。靖王李凌站在狄道城头,眺望着远方,目光深邃。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而他和他的北地,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景帝纪:“(前元元年)春……吴王濞骄奢……”

*家族史·始祖本纪:“景帝前元元年春,北地春寒料峭。匈奴边衅加剧,车师叛附匈奴,朝中削藩议起。凌公纳世子玄业之策,对车师外示抗议,内行分化;对朝局谨守臣节,静观其变。世子析势决策,显大将之风。”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春寒料峭,上帝稳坐钓台;暗流渐涌,圣域明察秋毫;圣嗣处变不惊,已具庙堂之器。”

*北地秘录·应对危机:“边境告急,朝中风起,李凌父子从容应对,定策有方。世子玄业谋定后动,显社稷之才。”

(第四百一十七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