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夏雨砺锋,静待天时(1 / 2)
公元前183年汉景帝前元元年农历五月下至六月
时入五月下旬,北地高原的夏日气息渐渐浓烈起来。阳光变得炙热,但不同于关中的闷热,这里的风依然带着些许干燥的凉意,吹拂着漫山遍野的绿意。湟水水量丰沛,奔流不息,灌溉着两岸沃野。田间地头,春播的粟黍已长到齐膝高,绿浪翻滚,长势旺盛,农人们正忙于中耕除草,引水灌溉,期盼着夏秋的丰收。狄道城中,树木葱茏,蝉鸣初起。国丧期已过,市井生活恢复了往常的节奏,只是茶余饭后,关东那场关乎天下命运的大战,仍是人们窃窃私语的话题。朝廷使者宣慰带来的金帛赏赐,以及官府明确“专事匈奴”的安民告示,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民心,使得北地郡在这乱世之中,维持着一种罕见的、外松内紧的平静景象。
然而,这份平静之下,是靖王府及其统领的整个北地军政体系持续的高效运转。七国之乱的消息如同远方的闷雷,虽未直接波及此地,但其带来的震动与不确定性,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决策。北地郡严格按照既定的“明示忠诚,固守根本,谨慎策应,以待其时”的策略行事,对外,谨守臣节,专注防胡;对内,励精图治,积蓄实力。靖王李凌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沉稳地驾驭着北地这艘航船,航行在波涛暗涌的海域。而世子李玄业,则愈发成为父亲不可或缺的臂膀,其经手的政务军情日益繁剧,决断也愈发果敢稳健,在郡府文武中的威望与日俱增。
六月初一,夏雨初降。细雨淅淅沥沥,滋润着干渴的土地,也给炎热的天气带来一丝清凉。靖王府议事厅内,例行旬会正在进行。雨水敲打着窗棂,发出清脆的声响,与厅内凝重的气氛形成对比。
长史周勃首先禀报内政及民生:“王爷,夏雨及时,于庄稼大有裨益,若后期光照充足,今岁丰收可期。郡内粮仓储备,经核验,存粮可支全军民用一年半,新粮入库后,将更为充盈。去罗河谷地新垦农田,水利设施经雨水检验,运行良好。唯各县上报,因战事影响,通往关中的部分商路受阻,盐铁等物输入减少,价格略有上扬,已令市掾平抑,并加大官营坊作产出,暂可满足所需。”
“勃兄辛苦。粮储乃根本,商路之事,需设法拓宽来源,或可鼓励与河西、羌胡贸易,以补不足。”李凌指示道,“非常时期,民生疾苦需格外体恤,严惩趁乱抬价者。”
“老臣明白。”周勃领命。
郡丞公孙阙随即呈上最新情报,神色严峻:“王爷,各方讯息汇总,局势仍有变数。”
“边境军情:”公孙阙道,“朔方赵破奴将军报,匈奴自我军前次夜袭得手后,报复性骚扰加剧,近日连续派出数支数百人骑队,昼夜不停袭扰我边墙哨垒,虽未突破,然将士疲于应付,伤亡累积。且其大队人马似在阴山以北进行大规模骑射演练,声势浩大,秋后必有大举来犯之兆已十分明显。玉门关王猛校尉急报,关外匈奴围困依旧,然其似在打造攻城器械,并驱赶俘获的乌孙、车师民众填塞壕堑,攻关意图昭然若揭。关内箭矢消耗巨大,急需补充。王校尉再次恳请朝廷援军乃至北地支援。”
“关东战局:”公孙阙压低声音,“‘潜渊’密报,战事陷入僵持。周亚夫太尉断粮之策虽效,然吴楚联军困兽犹斗,猛攻梁国甚急,梁王刘武连连求援。朝廷已遣将军栾布、郦寄等分击赵、齐等地叛军,然叛军势力盘根错节,非短期可平。长安朝中,因战事不利,问责之声渐起,或有大臣欲劝陛下与叛军妥协之声暗流涌动。皇太后窦氏家族子弟,多有出任军职者,其影响力在军中有所上升。”
坏消息依然不少。边境压力持续增大,关东战事胶着且可能引发朝局动荡。
李凌沉吟不语,目光投向悬挂的巨幅舆图,久久凝视着朔方、玉门关以及关东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
“业儿,”李凌缓缓开口,“匈奴磨刀霍霍,关东胜负未分。我北地虽暂得安稳,然危机四伏。前策须坚持,然具体应对,当如何微调?尤其是边患日亟,粮秣军械消耗巨大,长久下去,恐难支撑。”
李玄业早已深思熟虑,闻言从容应答:“父王,诸位世伯。当前局势,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儿臣以为,我北地当在坚持‘固本’大略之下,于细节处更显主动,于资源上深挖潜力。”
“其一,边境防御,需‘以攻代守,积小胜为大胜’。”李玄业走到朔方-玉门一线舆图前,“匈奴疲兵扰边,意在消耗我军精力士气。我可令赵破奴将军,精选锐士,组成多支‘跳荡’精骑,每队百人左右,装备快马利刃强弩,不固守一隅,主动出塞,寻歼匈奴小股部队,袭击其游牧营地,焚其草场,掠其牲畜。战术要诀在于‘快、准、狠’,一击即走,绝不恋战。如此,既可大量杀伤匈奴有生力量,缴获物资补充军用,更能掌握战场主动,提振我军士气,使敌不敢轻易近边。玉门关方向,亦可组织死士,夜间缒城而下,偷袭匈奴打造器械之所或粮草囤积点,延缓其攻关准备。”
“其二,内部资源,需‘开源节流,精益求精’。”他继续道,“军械消耗,除向朝廷催要外,郡内工匠坊作需扩大规模,改进工艺,提高效率。可设‘军器营造法式’,统一标准,奖惩工匠。鼓励民间猎户、农户畜养犬马,练习射术,必要时可征调协助守城巡边。粮秣方面,除保障军需外,可鼓励军屯、民屯,广积野菜、干肉等易于储存之物。节流同样重要,军中需严惩浪费,厉行节约。此外,可加大与河西羌胡、乃至西域亲汉势力的易货贸易,以其良马、皮革换取我之铁器、布帛、茶叶,补充军资。”
“其三,信息情报,需‘前伸后延,明察秋毫’。”李玄业强调,“对匈奴,斥候侦察范围需进一步前出,不仅要知其动向,更要探其部落分布、草场水泉、首领性情,为日后可能的反击做准备。对关东,不仅要关注战局胜负,更要细察各方势力消长、将领才能、民心向背,尤其是朝廷对平叛功臣的封赏态度、对诸侯王的后续政策,此关乎战后格局,我北地需早谋应对。对内部,需加强监察,严防胥吏趁战乱贪腐盘剥,激化民变。”
李玄业的建议,在既定战略框架下,提出了更具操作性和进取性的战术和治理细节,体现了其务实的风格和长远的眼光。
“业儿所虑,甚为周详!”李凌眼中精光闪烁,“以攻代守,开源节流,前伸情报,此三策,正合当下之需!便依此施行!勃兄,内政开源节流之事,由你总责,即刻制定细则,推行全郡!子通,传令赵破奴、王猛,准其依世子之策,组织精干力量,主动出击,以战养战!同时,‘潜渊’侦察范围与深度,需立即加强!业儿,军械制造标准、与胡贸易细则,由你牵头,会同工曹、市掾,速拟方案!”
“臣等(老臣)(儿臣)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