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夯实基础(1 / 2)
国家神气医学研究中心新落成的基础理论研究大楼内,一场为期三天的中医理论现代化重构研讨会正在紧张进行。与往常应用研究的热闹不同,这里弥漫着一种深沉而专注的学术氛围。林澈在开场白中定下基调:过去几年我们在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现在必须回归理论本源,为中医药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第一节:理论的溯源与重构
研讨会的核心议题是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性梳理和现代化阐释。来自全球的87位理论研究者齐聚一堂,首先面对的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元问题。
我们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理论物理学家李梦舟站在全息投影前,这些基本概念的现代化阐释,是整个理论体系重构的基石。
团队采取了多学科协同的研究策略。量子物理学家从量子场论角度探讨的实质,系统生物学家用复杂系统理论解释阴阳平衡,生物物理学家通过组织工程学研究经络的物质基础。
我们发现,李梦舟展示着最新研究成果,气的概念与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真空涨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而经络可能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信息传导网络。
与此同时,古籍数字化团队完成了对1,287部中医经典的数字化和语义分析,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中医理论知识图谱。这个图谱不仅包含传统理论,项目负责人介绍,还建立了传统概念与现代科学术语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实验体系的建设
在理论探索的同时,一套全新的基础研究实验体系正在建立。在地下30米的极低噪声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精密测量。
我们要测量针刺时产生的微弱生物光子辐射,实验负责人解释,这需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实验数据显示,针刺特定穴位时,确实会产生特定的光子辐射模式,这为经络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隔壁的分子中医药实验室,团队正在从分子层面解析中药的作用机制。我们不再简单地问什么成分有效首席科学家说,而是研究复方成分如何在人体内形成作用网络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建的临床基础研究中心。这里既不是纯粹的实验室,也不是普通的诊室,而是专门用于在临床环境中进行基础研究的特殊设施。我们要在真实的医疗场景中验证基础理论,中心主任表示,这能确保我们的研究不脱离实际。
第三节:学科体系的完善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学科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部新批准的中西医整合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和二十三个研究方向。
这个学科体系的特点是贯通古今、融合中西,学科建设委员会主席韩博介绍,它既包含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也包含现代医学的整体化探索。
课程体系也进行了全面重构。新编的《中医基础理论现代阐释》教材,首次用量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等现代理论系统阐释中医概念;《中西医整合方法论》则开创性地提出了整合研究的规范和方法。
我们要培养既懂传统智慧又掌握现代科学的新型学者,教务长沈雨霏说,这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
第四节:研究范式的创新
基础研究的深入催生了研究范式的创新。团队提出了多尺度整合研究的新范式,即在量子、分子、细胞、组织、整体等多个尺度上同步开展研究。
比如研究一个方剂,范式创新项目负责人解释,我们同时在量子层面研究成分间的协同效应,在分子层面研究信号通路调节,在整体层面观察疗效表现。然后整合这些不同尺度的数据,构建完整的理论模型。
这种研究范式需要全新的技术平台。赵晴团队开发的多尺度数据整合分析系统能够处理从量子级别到整体级别的海量数据,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
我们发现,赵晴展示一个案例,某个方剂在量子层面产生的协同效应,确实会影响到分子层面的信号传导,最终表现为整体疗效的提升。这种跨尺度的一致性,为中医药理论提供了坚实证据。
第五节:标准化体系建设
为了确保基础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团队开始构建系统的标准化体系。首个突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规范》的制定。
这个规范涵盖了实验设计、数据采集、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标准化委员会主席介绍,确保不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