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马修·邦克·李奇微上任(1 / 1)
东京,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取代了那位骄傲却已黯然离场的麦克阿瑟的新任司令官,马修·邦克·李奇微中将,正襟危坐,面色沉郁。
他面前宽大的桃花心木会议桌上,散乱地铺开着大量文件、地图和照片,周围围坐着美军第八集团军新任司令官詹姆斯·范弗里特以及一众高级参谋和情报官员。
李奇微敲打着桌上最厚的那一叠文件:“先生们,我们过去两个月遭遇的灾难性失败,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对手。尤其是他,他点在一份刚刚整理出来的、封面标注着“绝密”字样的档案上,档案的标题是:《中国志愿军刘川:生平、战术分析与心理评估》。
一位情报分析官清了清嗓子,开始汇报,他带着难以置信和震惊:“将军,根据我们动用所有渠道,包括潜伏人员、技术侦察、审讯战俘以及破译零星电文综合而来的信息,这位刘川将军的经历……堪称传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他翻开档案的第一页:“他最早出现在我们的记录中,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大约1940年前后,最初是八路军一名基层团级指挥官。
但此人晋升速度极快,凭借一系列惊人的战功,迅速跃升为八路军高级将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山东战场期间,就表现出对装甲部队和炮兵协同作战的异乎寻常的重视和运用能力,多次以劣势兵力围歼日军精锐部队,包括成建制的日军师团。”
另一位负责战例分析的参谋接口道,他指着地图上山东、东北的区域:“我们复盘了他在山东和后续东北战争中的几个经典战例。他的作战风格极其鲜明且高效。他擅长一种……我们称之为‘磁石吸附,铁锤打击’的战术。即以部分兵力如同磁石般牢牢吸引住敌军主力,调动敌军,使其疲惫、暴露弱点,同时秘密集结一支强大的、具备极强机动和突击能力的精锐部队,看准时机,对准敌军的要害——通常是指挥枢纽、后勤节点或侧翼薄弱处——发起致命一击,往往能一举奠定胜局。”
范弗里特皱着眉头,插话道:“这不就是欧洲战场上德国人擅长的‘闪电战’变种吗?或者更像……苏联人的大纵深突破战术?”
情报分析官摇了摇头:“有相似之处,将军,但又不完全一样。他的战术更灵活,更注重战场欺骗和时机把握。他似乎有一种……近乎预知般的战场嗅觉,总能在我方部队调动完成前,或者在最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间发起攻击。
而且,他极其重视部队的机动能力,不仅在战略层面,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也是如此。他的部队,尤其是那些被称为‘旋风部队’的快速纵队,穿插速度惊人,常常能出现在我们认为绝无可能的位置。”
李奇微默默听着,随即问道:“关于他的教育背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军官,不可能有如此系统的现代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
“这正是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将军。”情报官带着不可思议:“我们得到的情报非常模糊且互相矛盾。有信息称他可能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军事教材,但更多的信息显示,他并无显赫的军事院校背景。然而,他对大兵团作战的组织、后勤保障、通讯联络以及步、炮、坦协同的理解和应用,远远超出了他理论上可能接触到的水平。仿佛……仿佛他天生就懂得如何指挥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另一个负责心理评估的官员开口:“从有限的性格侧写来看,此人极度自信,甚至可说是胆大包天,敢于冒险,但每次冒险都建立在周密的计算和精准的情报基础上。他善于学习,能迅速从实战中总结经验,并推广至全军。而且,他非常注重军队的纪律和基层建设,他的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顽强。”
范弗里特有些烦躁地揉了揉太阳穴:“见鬼,这么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既拥有东方人的谋略和坚韧,又似乎无师自通了现代西方战术精髓的对手?一个没有弱点的天才?”
“不,将军,没有人是没有弱点的。”李奇微终于再次开口,他的眼神锐利起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并且利用他的弱点。”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朝鲜半岛地图前。
“诸位,刘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几点:第一,他准确预判了我军的骄横和冒进,精心设置了陷阱。第二,他充分利用了朝鲜北部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极大限制了我们的火力和机动优势。第三,他的部队拥有极强的夜战和近战能力,以及难以置信的行军能力和忍耐力。第四,他的后勤补给线虽然漫长脆弱,但在前期,他们似乎通过某种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的方式,维持了最低限度的作战所需。”
李奇微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和参谋:“那么,我们的对策是什么?继续抱怨对手的强大和神秘吗?不,我们要学习他,研究他,然后打败他,”
他指向地图:“首先,我们必须改变战术。放弃盲目的大规模冒进,采取‘磁性战术’与‘火海战术’相结合。以强大的地面部队稳扎稳打,像磁铁一样吸引住中国军队的主力,同时利用我们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炮兵,对他们实施不间断的、高强度的火力打击,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和物资储备。我们要用钢铁和火焰,抵消他们的人力优势,”
“其次,”李奇微继续说道,“加强对他们后勤线的绞杀。他们的补给是他们的阿喀琉斯之踵,必须投入更多空中力量,日夜不停地轰炸他们的交通线、桥梁、仓库。我们要让他们前线部队缺粮少弹,”
“第三,针对他们的夜战和近战优势,我们要加强前沿阵地的防御工事,设置密集的铁丝网、地雷区,配备充足的自动火器和照明设备。白天属于我们的飞机大炮,晚上,我们要让阵地成为吞噬他们士兵生命的熔炉,”
他停顿了一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在心理上和士气上做好准备。承认我们遇到了一个极其难缠的对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战胜他。刘川再厉害,他的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而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能力和无穷无尽的资源。这是一场消耗战,看谁能撑到最后,”
会议结束后,李奇微独自一人留在会议室,再次拿起那份关于刘川的档案,仔细地翻阅着。照片上,刘川的目光平静而深邃。
“刘川……”李奇微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神复杂,既有作为职业军人对强劲对手的某种程度的欣赏,更有必须战而胜之的坚定决心:“你的表演很精彩,但舞台,该换幕布了。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在这场全新的较量中,谁更能适应,谁更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