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海瑞革政(1 / 1)
朱厚熜将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印信交到海瑞手中时,晨光正透过太和殿的窗棂,在金砖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朕知你刚直,”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定,“如今吏治败坏,积弊丛生,唯有你能刮骨疗毒。放手去做,朕为你撑腰。”海瑞接过印信,冰凉的铜质在掌心沉甸甸的,他深深叩首:“臣定不辱使命。”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便烧向了盘根错节的吏治。海瑞在都察院的大堂上,当着满朝御史的面,颁布了“清丈田亩”令——凡天下田土,无论官田民田,皆需重新丈量,隐匿者按律治罪。紧接着又推出“火耗归公”新政,将地方官征收赋税时额外加征的“火耗”银两全部收归国库,严禁中饱私囊。这些政令如同一道惊雷,在浑浊的官场炸响,无数贪官污吏惶惶不可终日。
海瑞亲自带着丈量队下乡,脚蹬草鞋,身着布衣,逐村逐户核查田契。遇到隐瞒田亩的地主,他二话不说,当即命人封存家产;碰到勾结地方官的劣绅,便上奏弹劾,绝不姑息。短短三个月,江南七省便清查出隐匿田亩二十余万亩,追缴火耗银五十万两,那些曾经肥得流油的贪官,一个个被扒掉了伪装,露出了干瘪的内里。
改革的锋芒很快触及了最敏感的地带——皇亲国戚的庄田。当海瑞的丈量队来到京郊的“神仙庄”时,管事太监仗着这是当年皇帝亲赐给陶仲文的产业,百般阻挠,甚至拿出先帝的圣旨呵斥:“此乃皇恩浩荡之地,岂容尔等放肆!”海瑞却不为所动,冷笑一声:“既是皇恩,更应光明磊落。若有隐瞒,便是欺君罔上!”他命人强行丈量,结果令人咋舌——这座号称“千亩庄园”的庄子,实际面积竟达两千三百顷,隐瞒的田亩比上报的还多。
奏疏送到朱厚熜案头时,他正在批阅戚继光的军报。看到“神仙庄隐瞒田亩千顷”几个字,他拿着朱笔的手停在半空。陶仲文的谄媚嘴脸、庄田里百姓被强占土地后的哭嚎、自己当年被蒙蔽的昏聩……一幕幕在眼前闪过。旁边的太监战战兢兢地说:“陛下,这毕竟是您亲赐的庄园,不如……”
“不如什么?”朱厚熜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因为是朕赐的,就可以瞒报田亩,盘剥百姓吗?”他盯着奏疏上的数字,良久,突然提笔在上面批下:“准查,朕之过失,当由朕改。”朱红色的笔迹力透纸背,没有丝毫犹豫。
旨意传出,朝野震动。谁也没想到,皇帝竟会如此坦然地承认自己的过失,连亲赐的庄园都不放过。那些原本等着看海瑞笑话的皇亲国戚,此刻都噤若寒蝉,纷纷主动清退隐匿的田亩。百姓们更是欢欣鼓舞,街头巷尾都在传颂海瑞的功绩,“海青天”的名号传遍了大街小巷。
可他们不知道,这道圣旨背后,是朱厚熜痛定思痛的决心。在批复奏疏的前夜,他翻看了海瑞送来的清丈名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百姓失去土地后的苦难:有人卖儿鬻女,有人流离失所,有人冻饿而死。那些文字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让他彻夜难眠。他想起父亲“黄老之术可治国,不可迷身”的教诲,终于明白,所谓的“皇恩浩荡”,不是赐给奸佞的庄园,而是给百姓的生路。
海瑞拿着皇帝的批复,再次来到神仙庄。这一次,没有任何人敢阻挠。丈量队顺利完成了核查,隐瞒的田亩被全部收归国有,分给了无地的农民。当百姓们捧着新的田契,跪在地上叩谢皇恩时,海瑞望着远处的紫禁城,心中清楚,这场改革能推行至此,不仅靠自己的刚直,更靠那位曾经沉迷修仙的皇帝,终于找回了帝王的担当。
秋风掠过神仙庄的田野,金黄的稻浪翻滚着,像一片希望的海洋。海瑞站在田埂上,看着农民们忙碌的身影,知道这只是开始。但他坚信,只要君臣同心,刮骨疗毒,大明的吏治终将迎来清风,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而紫禁城的朱厚熜,在批阅完最后一份改革奏疏后,望向窗外的天空,第一次觉得,这万里江山的秋色,比西苑的丹烟,要明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