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回档2008,从草根到巨头 > 第556章 林向东的声望

第556章 林向东的声望(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诸位不妨想想,一个能将生意做到如此规模的企业,内部管理会如此儿戏?一个简单的价格设置需要经过多少道审核?如此低级的错误,又恰好被‘及时’发现并制造出百万损失的悲情故事,这难道不更像是一场精准的事件营销吗?”

一位拥有数十粉丝的财经博主这样写道,字里行间充满了质疑与引导。

另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则标题惊悚:《是商业诚信,还是消费悲情?起底东升的“炒作”迷局》。

文章质疑东升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和对“良心企业”的渴望,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目的是以区区百万成本,博取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广告都无法换取的品牌美誉度和公众关注。

这些论调迅速被一批账号整齐划一地复制、传播、刷屏。评论区里,突然涌现出大量“清醒的旁观者”:

“我就说嘛,天上不会掉馅饼,无奸不商!”

“呵呵,都是套路,先把人设立起来,以后割韭菜就更方便了。”

“一看就是炒作,也就骗骗那些容易感动的小白了。”

这些评论语言模式相似,出现时间集中,明显是有人雇佣了网络水军在带节奏,试图将水搅浑,将一场正面危机公关扭曲成居心叵测的营销阴谋。

然而,这一次,幕后黑手和那些持怀疑论的公知们失算了。

东升和林向东在过去数月里,尤其是在云海本地,通过“无障碍退货”、“退一赔十”、善待员工、以及与本地宗族的诚信合作,所积累下的坚实口碑和群众基础,在此刻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没等东升官方正式大规模回应,无数真实的消费者已经自发地站了出来,成为了东升最有力的辩护者。

“我是云海大学的学生,在瑞东便利店退了三次货,每一次都无比顺畅,你告诉我这是演戏?这戏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自从东升超市开业,我就在东升超市买东西,他们家东西可能不是最便宜的,但质量和售后绝对是最放心的!你们这些喷子去过东升吗?”

“那个设置价格的小姑娘我邻居的侄女,刚毕业,听说差点吓出病,是林总亲自安慰的。你们为了点流量,这样揣测一个良心企业,良心不会痛吗?”

更重要的是,云海市电视台的《民生观察》栏目组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正一反的舆论拉锯战。

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事件,更是一个关乎地方企业的社会诚信,和商业伦理的绝佳新闻题材。

栏目组记者直接联系东升,提出希望实地探访,记录真相。

林向东欣然应允,开放了处于风暴中心的电商仓库。

第二天,电视台的新闻车就开到了东升电商仓库的门口。

镜头下,仓库内一派热火朝天却又井然有序的景象。

成千上万个印着“3.99元超值购”的包裹在流水线上快速流转,工人们埋头苦干,核对订单、打包、贴单,忙得汗流浃背。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打包工人和仓库主管。

一位老员工对着镜头朴实地说:“啥炒作?我们这几天加班加点都快累瘫了,就是为了把货赶紧给人家发出去,不能坏了东升的信誉!”

仓库主管则拿出了一摞厚厚的发货单据,向记者展示了真实不虚的发货数据:

“所有以3.99元下单的订单,我们一单不落,全部如实发货。这就是我们东升的态度。”

当晚,《民生观察》栏目以《百万损失背后:“诚信”二字值千金》为题,播出了这期专题报道。

镜头用最真实的画面,记录了东升为这次失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其践诺履约的整个过程,有力地回击了“炒作论”。

报道最后,记者点评道:

“也许,我们可以怀疑一次事件的动机,但当一家企业长期以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指向同一个价值观。那就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与负责时,我们更应该给予的是掌声和鼓励,而非莫须有的揣测。东升用真金白银和实际行动,为我们云海的本土企业上了一堂关于‘诚信’的公开课。”

电视报道一出,结合线上无数真实用户的自发声援,那些质疑和诋毁的杂音,迅速被淹没在正能量的浪潮中。

这场舆论风波,再次帮东升和林向东造势,让东升和林向东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