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野心和自信(2 / 2)
为了进一步展示部门的专业深度和自己的管理成效,于庆洋特意调出了前几个月的核心活动数据报告,向蔡浩进行案例复盘分析。
当他讲到几个业绩亮眼的案例时,语气不无自豪地强调:“蔡老弟你看,这个‘闪购节’活动,当时是林总亲自点拨的思路,效果立竿见影,当天销售额直接翻了十倍!还有这个……”
他的言语间,充满了对林向东战略眼光的敬佩,同时也微妙地暗示了自己作为执行者的功不可没。
最后,于庆洋以一句电商领域的经典总结收尾:“做电商,说到底,核心就是运营二字。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如何高效地将流量,无论是平台分配的还是我们自己引来的,成功地转化为销量。这一步做好了,我们就成功了。”
这番话四平八稳,无可指摘。
然而,蔡浩听着,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关键但被模糊处理的一环。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看着于庆洋,追问道:“于主管,您说得对,转化很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如何能吸引到更多的流量?比别人多得多,多到让他们一眼就能看到我们的流量?”
于庆洋推了推眼镜,对于这个追问似乎早有准备,流畅地背出了一套标准答案:“方法有很多。比如,精细化优化产品的标题和关键词,提升自然搜索排名;比如,在主流平台投放精准的视频广告;再比如,在博客论坛、qq空间这类社交媒体上,策划话题,增加与用户的互动,提升品牌粘性和曝光。当然,最核心的还是吃透平台的算法规则,积极配合平台的官方活动,争取免费的流量资源位。”
他回答得条理清晰,理论框架完整,像一本移动的电商教科书。
但蔡浩的眉头却越皱越紧。他直接抛出了一个更本质、更犀利的问题:
“于主管,您说的这些,我相信稍微成熟一点的电商团队,只要不是太业余,应该都在做吧?
既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方法都差不多,都在同一个池子里捞鱼,那我们凭什么能比他们更吸引眼球?凭什么能让消费者在茫茫货海中,一眼记住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我们?”
这个问题,像一根尖锐的针,瞬间刺破了于庆洋精心构建的理论泡沫。
他愣住了,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显然没料到这个“学徒”会如此咄咄逼人,直指核心困境。
于庆洋习惯性地笑了笑,用一种近乎万能的话术搪塞道:“这个嘛……就更考验运营人员的具体实操能力和经验积累了,需要在实战中不断试错、总结和优化。”
至此,通过这番深入骨髓的问答,蔡浩对于庆洋的能力边界已经有了清晰的判断。
这位主管,懂流程,熟理论,执行细致,是一个优秀的“守成者”和“执行者”,但绝非能开疆拓土的“开拓者”。
他缺乏一种从红海中撕开缺口、创造独特吸引力的锐气和想象力。面对“如何超越同行”这个根本性问题,他显得束手无策,只能将原因归结于模糊的“个人能力”。
蔡浩心里已然明了,电商部此前业绩温吞,缺乏爆发性增长,其根源很可能就在于这种保守、求稳、缺乏侵略性和创新魄力的管理风格。
他不再多问,但内心深处已经开始澎湃。
如果由他来掌舵,他绝不会满足于在别人制定的规则里打转,他要利用自己从底层分销网络中摸爬滚打练就的,对人性需求、对“吸引力”、对“病毒式传播”的本能直觉,去找到那个能引爆流量的奇点。
于庆洋口中那些“正确”的方法,在他听来,隔靴搔痒,远远不够痛快,不够直接,更不够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