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血色权力 > 第365章 延迟的会议

第365章 延迟的会议(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陈默刚把独立结构安全报告锁进保险柜,办公桌上的红色应急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刺耳的铃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

他一把抓起听筒,里面传来省气象局局长带着焦虑的声音:“陈秘书长,紧急情况!太平洋洋面生成超强台风‘海神’,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已经达到16级,根据最新路径预测,未来五天内将直指我省沿海,正好经过东海跨海大桥所在海域!”

陈默的心瞬间揪紧,16级台风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小时180公里的狂风,能轻易掀翻小型船只,吹倒大树,对跨海大桥来说,简直是直接撞上“风暴墙”。

“你们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会不会出现路径偏移?”陈默追问,语气带着一丝急切——如果台风真的正面袭击,按照独立报告的结论,大桥的核心承重柱根本扛不住。

“目前路径预测的准确率在85%以上,而且台风还在增强,未来可能达到17级超强台风级别。”

气象局局长的声音越来越沉,“我们已经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按规定需要立刻通报相关部门,部署防台防汛工作。”

挂了电话,陈默立刻打开电脑,调出省气象局发布的台风路径图。

屏幕上,一个巨大的螺旋状云系清晰可见,中心的红色标记代表台风眼,箭头直指沿海四市,而东海跨海大桥正处在箭头的必经之路上。

他立刻拿起内部电话,拨通了省委办公厅会议科的号码:“我是陈默,请求紧急召开防台防汛暨大桥安全应急会议,参会人员包括省应急管理厅、交通厅、气象局、住建厅主要负责人,还有跨海大桥项目指挥部全体成员,最好能在今天下午三点前召开。”

会议科工作人员迟疑了一下:“陈秘书长,这么紧急的会议需要杨书记审批,他是分管应急工作的主要领导,而且会议召集权限在省委办公厅,按程序得先报杨书记同意。”

陈默心里清楚这是规矩,但时间不等人:“我现在就给杨书记打电话,你这边先做好会务准备,务必尽快协调会场。”

他挂了电话,直接拨通杨云松的办公室电话,响了三遍才被接起,杨云松的声音带着几分慵懒,像是刚从午睡中醒来:“陈默同志,有什么急事?这个点打电话过来。”

“杨书记,超强台风‘海神’即将正面袭击我省沿海,路径直指跨海大桥,情况危急!”陈默语速极快,“我已经让会议科准备紧急会议,想召集相关部门部署防台和大桥安全应急措施,恳请你批准下午三点召开会议。”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杨云松慢悠悠的声音:“台风的事我已经知道了,气象局刚给我报过。陈默同志,你还是太年轻,遇到事情不够沉稳。防台防汛是全省性的大事,不是只盯着一座大桥就行,需要统筹兼顾,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陈默急道:“杨书记,大桥情况特殊,核心承重柱存在安全隐患,16级台风正面袭击很可能出大事,必须马上部署应对措施,比如加固桥墩、设置禁行标识、转移桥面施工设备,这些都需要时间!”

“安全隐患?我怎么没听说?”杨云松的语气带着一丝嘲讽,“省检测中心的报告明明显示各项指标合格,你那个所谓的独立报告又没有官方认可,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而且,现在台风路径还存在变数,气象局的预测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这个时候仓促开会,很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还会打乱全省的防台部署。”

陈默耐着性子解释:“杨书记,85%的准确率已经很高了,16级台风的破坏力太大,我们赌不起!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得提前准备,防台应急最怕的就是拖延。”

“不是拖延,是要科学应对。”杨云松的语气变得不容置疑,“我看这样,先让省气象局进一步细化路径预测,给出更精准的风力、降雨数据;让省应急管理厅和交通厅联合拿出具体的应急方案,要结合全省防台大局,不能只围着大桥转。等这两份材料都出来了,我们再开会研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决策。”

陈默心里一沉,他知道杨云松这是在故意拖延:“杨书记,台风还有五天就到了,等方案和精准预测出来,根本来不及准备!防台应急的黄金窗口期就那么几天,每耽误一小时,风险就增加一分!”

“陈默同志,这是工作程序,不能打乱。”杨云松的声音冷了下来,“作为省委领导,要考虑全省工作大局,不能因为一个项目就打乱全盘部署。

我已经决定了,会议延迟到后天下午三点召开,这两天时间足够专业部门拿出精准方案,也能让各地先做好基础防台准备。”

“后天?”陈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杨书记,延迟48小时,等于把大桥逼到绝境!加固桥墩至少需要三天时间,设置禁行和转移设备也得一天,延迟后根本来不及完成这些关键措施!”

“你说的这些都是基于你那个不被认可的报告,没有科学依据。”杨云松毫不退让,“跨海大桥是按百年一遇的台风标准设计的,省检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完全达标,就算遇到‘海神’,也能抵御。你不用危言耸听,按程序来就行。”说完,杨云松直接挂了电话,留下陈默握着听筒,耳边只剩忙音。

陈默重重地把听筒摔在桌上,怒火和焦虑交织在一起。

他太清楚杨云松的心思了,延迟48小时根本不是为了“精准方案”,而是故意压缩应对时间——只要赶不上在台风前完成加固,大桥一旦出事,杨云松就能把责任推给台风这个“不可抗力”,而不是工程质量问题;如果侥幸没出事,就能如期举行通车仪式,捞取政绩。

这种用公共安全赌政绩的做法,让陈默既愤怒又心寒。

他立刻拨通张教授的电话,把台风消息和会议被延迟的情况说了一遍:“张教授,现在只有48小时的准备时间,就算会议后天召开,再部署措施,也来不及了。以大桥现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紧急加固的临时方案?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桥墩的抗风能力?”

张教授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语气凝重:“临时加固很难,核心承重柱的强度是先天不足,临时加焊钢筋或者包裹钢板,效果有限,而且至少需要三天才能完成,还得有专业的施工队伍和设备。

48小时根本不够,最多只能做一些表面防护,比如加固桥面的防护栏、转移桥上的施工机械,减少额外负载,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桥墩本身的应力极限摆在那里,16级台风的冲击力,不是表面防护能扛住的。”

陈默的心沉到了谷底,他又拨通了项目总指挥赵建国的电话,让他立刻统计大桥现场的施工设备和人员数量,做好转移准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