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起搏器信号(1 / 2)
台风“海神”的风雨还在沿海地区肆虐,海事局指挥中心的灯光彻夜未熄。
陈默刚安排完“GPS-7号”的追踪部署,赵刚就带着一份厚厚的资料闯了进来,脸上难掩兴奋:“陈队,查到了!赵小冉说的‘搞材料科学的王叔叔’,就是国内顶尖的混凝土材料学家王启年!”
陈默接过资料,快速翻阅。
王启年,62岁,中科院院士,曾主持过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的材料配方论证,三年前受邀参与东海跨海大桥的混凝土配方评审,正是他在评审会上签字认可了盛达建材提供的C80混凝土技术参数。
资料里还标注着一个关键信息:王启年患有严重的冠心病,两年前安装了进口智能心脏起搏器,而这款起搏器的型号,竟然和前交通厅厅长金广发生前使用的完全一致。
“金广发的起搏器!”陈默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
第三卷查办金广发案时,技术团队曾发现他的智能起搏器不仅能监测心率,还能通过加密频道传输简短数据——虽然当时没截获有效信息,但这个技术特性让他印象深刻。
“智能起搏器不是只能传递生理数据吗?怎么能传输其他信息?”旁边的应急管理厅老周凑过来,满脸疑惑。
“普通起搏器不行,但这种高端智能型号可以。”赵刚解释道,“简单说,它就像个微型通讯设备,既能把患者的心跳、心律等生理数据实时传给医院的远程监测中心,医生也能通过它远程调整起搏器的工作参数。
更关键的是,它的传输频道有预留接口,如果被技术改造,就能用来传递简短的加密信息,而且这种医疗信号的隐蔽性极强,一般的监控设备根本检测不到。”
陈默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键:王启年作为参与大桥混凝土配方论证的核心专家,肯定知道盛达建材供应的混凝土不达标,甚至可能亲自参与了配方调整。
如果他和杨云松、金广发是一伙的,很可能会用起搏器这种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规避常规的通讯监控。
“这可能是我们找到直接证据的突破口。”
陈默的语气带着期待,“赵刚,立刻让技术团队启动专项侦查,目标就是王启年的起搏器信号。”
“但有个难题。”赵刚的语气变得谨慎,“起搏器的传输信号是加密的,而且属于医疗专用频段,受法律保护,我们不能随意破解,更不能干扰它的正常工作——一旦影响到起搏器的运行,王启年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这个责任我们担不起。”
陈默点点头,他当然清楚其中的风险。
王启年是国内顶尖专家,身份特殊,而且涉及医疗安全,必须慎之又慎。“我们的目标不是破解他的生理数据,也不是干扰设备运行。”
陈默沉吟道,“而是捕捉起搏器和医院监测中心之间的传输信号,筛选出非生理性的可疑内容。比如,正常的生理数据都是心率、心律数值,要是出现一串没有规律的数字、字母组合,或者传输频率异常,那就可能是加密信息。”
技术团队连夜搭建了临时侦查平台,就在指挥中心旁边的闲置办公室里。
几张桌子拼在一起,摆满了笔记本电脑、信号接收器和频谱分析仪,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波形图。
技术负责人小李指着屏幕解释:“陈秘书长,我们已经锁定了王启年就诊医院的远程监测中心频段,现在正在捕捉起搏器的传输信号。您看,这些平稳的波形就是生理数据,传输频率很规律,每分钟一次简短通讯。”
陈默盯着屏幕,只见绿色的波形曲线平稳起伏,偶尔有轻微波动,旁边的数值显示着心率“68次/分”“心律齐”。“怎么区分生理性和非生理性信号?”他问道。
“很简单。”小李调出一个对比图,“生理数据都是固定格式的数据包,大小、编码方式都有标准;如果是额外传输的信息,数据包的大小会不一样,而且传输时间也会偏离常规的每分钟一次。我们已经设置了预警机制,一旦出现异常数据包,系统会立刻报警。”
侦查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天。台风的风雨渐渐减弱,但指挥中心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王启年的起搏器信号很稳定,全是正常的生理数据,没有任何异常。
“会不会是我们想多了?”老周有些泄气,“也许他只是单纯的参与配方评审,和杨云松没那么深的牵连,起搏器也没被用来传递信息。”
陈默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的判断:“王启年作为顶尖专家,不可能看不出盛达建材的混凝土配方有问题,却在评审会上签字认可,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而且他和金广发用同型号起搏器,绝不是巧合,很可能是这个利益集团内部约定的通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