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故人相逢茶肆夜 蛛丝马迹启疑窦(2)(2 / 2)
先是小组内部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音。组里那位来自省发改委、与孙子聪私交甚密的张处长,敏锐地察觉到陈临海他们似乎在搞“小动作”。
他在一次小组内部进展讨论会上,不再掩饰他的不满,语气带着质疑和警告:“临海组长,我认为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这次调研的边界和重点。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总结北阳转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而不是像纪委或者审计部门一样,去深挖某个具体历史项目的旧账,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争议的旧账。这严重超出了我们青干班学员的职责范围和授权,更容易引起地方上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这会严重影响我们整个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我建议我们还是把精力放回到主流议题上来。”
这番话冠冕堂皇,实则是在划定红线,试图将陈临海的调查扼杀在摇篮里。
陈临海只是平静地回应:“张处长的提醒有道理,我们会注意把握尺度。但弄清典型失败案例的深层原因,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也是调研的题中应有之义。”
两人之间的气氛顿时有些紧张。
紧接着,北阳市接待办的负责同志“碰巧”多次出现在陈临海他们计划自行前往的地点,或者打来电话,“关切”地提醒他们某些区域涉及稳定或敏感问题,最好不要单独前往,并表示为了他们的“安全”和调研“效率”考虑,市里可以随时增派人员和车辆保障。
这种“贴身保护”无疑给他们暗访带来了极大不便。
甚至有一天晚上,陈临海回到宾馆房间,接到了一个匿名的本地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声音低沉而冰冷,带着毫不掩饰的威胁口吻:“陈组长,北阳的事情很复杂,盘根错节,有些浑水太深,最好不要蹚。安安稳稳走完流程,写份四平八稳的报告回去交差,对你们、对我们大家都好。否则,万一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出点啥意外,或者回去后有些风言风语,影响了前程,那多不值当?”
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压力从内部和外部接踵而至,如同无形的绳索,试图捆住他们的手脚。
张处长在小组内不断唱反调,干扰调查方向,甚至试图拉拢其他组员;北阳市方面明显加强了“陪同”和“关照”力度,让他们难以自由行动;匿名电话更是带来了实质性的心理威慑和安全隐患。
陈临海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股来自暗处的、强大的阻力。
他深知,对手已经察觉到了他们的意图,并且开始多管齐下地进行反击和恐吓。他不敢怠慢,立刻通过更为可靠的保密电话,向远在党校的秦奔雷详细汇报了遇到的困难、掌握的初步线索以及面临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