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少年包青天》公映(2 / 2)
方老板吃味:“我回头就让他演个窝囊废去。”
杨玉莹噗嗤一笑:“别闹,继续看电影。”
最终,真相大白,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这段秘辛被有限度地处理,六子依然选择回归平凡生活,宋仁宗继续在位,但内心已因知晓身世而变得复杂。
影片结局并非单纯的大团圆,而是带着几分悲悯和沉思的色彩,主题曲《无愧于心》的旋律适时响起。
灯光亮起,观众们似乎还沉浸在剧情带来的震撼中。短暂的寂静后,热烈的掌声从影厅的各个角落响起,并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人们一边起身,一边热烈地讨论着剧情和角色。
“这案子编得太绝了!”
“包拯真是明察秋毫!”
“六子演得好啊,那份豁达真难得。”
“就是结局有点.....不过这样更真实。”
“不对,我觉得皇帝最后还是杀了六子!”
“为什么?”
“你看啊,最终包黑炭问皇帝那个问题,问如果六子是个怎么怎么样的人,他会不会退位让贤?黑炭那么聪明的人,会作这种死吗?只能说明他是在悲愤,为死去的朋友鸣不平!”
“哎?这个角度可以啊,有点意思,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
“对啊,皇室之中,哪有什么亲情啊,这才是最符合现实的。”
《少年包青天》的拷贝,被分发到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电影院。在电影上映的首个周末,得益于之前电视剧的爆火,所有电影院都呈爆火之势。
各大影剧院门口排起了长龙,许多影院的日排片量达到了极限,从早场直至深夜场,场场爆满。
售票窗口挂出的“满”字牌,成了那几天最常见的风景。
“多少年没见到这场面了!比当年放《庐山恋》的时候还火!”
在吐血中小城市和县城,电影院同样人满为患。由于拷贝数量有限,一些地方的电影院甚至需要采取轮映的方式,一个拷贝在几个影院间快速流转,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电影的轰动效应,迅速蔓延至纸质媒体。全国各大报刊的文化版、娱乐版,甚至一些主流报纸的副刊,都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和评论《少年包青天》。
更令人瞩目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光明日报》也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各地晚报、都市报则从观众反应、社会现象入手,报道影院盛况,采访普通观众。
真正体现这部电影影响力的,是它成为了街头巷尾、办公室、工厂、学校食堂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讨论的焦点五花八门,极其热烈:
“八贤王到底是好是坏?他一开始承认自己是凶手,真是为了朝廷稳定?”
“六子最后选择归隐,回归平凡,到底是对是错?是豁达还是懦弱?”
“皇帝最后到底有没有杀掉六子?包拯最后是不是对朝廷的处置方式感到失望?”
周杰饰演的包拯,获得了压倒性的好评,尤其是与陈道明、童超等戏骨对戏时不落下风,展现了强大的气场和演技潜力。周杰版包拯成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
毫无疑问,这场空前的成功,将星火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星火一跃成为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综合性娱乐公司。
许多演员、导演、编剧都渴望能与星火合作,各大电视台和潜在的商业伙伴也纷纷递来橄榄枝。
腊月二十七,方远从首都回到了更为熟悉的上海,这里的空气少了些京城的干冷肃杀,多了几分江南湿冷的烟火气。
他没有先回公司,而是让车直接开到了那条熟悉的弄堂口。
王阿婆的家里,依旧是那副模样,方远推门进去,一股夹杂着饭菜香和煤球炉热气的暖流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旅途的寒意。
“小方来啦!”王阿婆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从厨房探出头,脸上笑开了花,用浓厚的上海话招呼道,“快进去坐,里头人都到齐了!”
里间的小包厢里,果然已经坐满了人。孔凡伟、吕小军和钱小云夫妇、迟智强池代莹夫妇,还姚珮芳。都是星火文化最早那批,从录像厅时代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老班底。
“老方!”
“老板回来啦!”
“坐坐坐,都坐,跟我还客气什么。”方远笑着摆手。
几杯酒下肚,包厢里的气氛更加热络。窗外是渐浓的暮色和偶尔响起的零星鞭炮声,窗内是热气腾腾的饭菜和老友们的谈笑风生。
“哎呀,看着现在这光景,再想想几年前,”孔凡伟抿了口酒,感慨地摇头,“咱们挤在录像厅里,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真是跟做梦一样。”
迟智强笑道:“那会儿我没赶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咱们几个人,挤在一个小面包车里,浩浩荡荡去演出,我的妈呀,小军直接坐我腿上!”
这话引得众人大笑。
方远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往事,心里也是感慨。
话语,让在座所有人都感到一种由衷的温暖和踏实。成功不仅仅是在首都的镁光灯下,在千万的票房数字里,更是在这弄堂深处,与这些见证了你如何一路走来的人,共享一餐简单却温暖的年夜饭。
饭毕,众人酒足饭饱,在弄堂口道别,各自回家。方远和姚珮芳并肩走在冬夜的街道上,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又是一年过去了。”姚珮芳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