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四面魏歌”(1 / 2)
公元248年冬,辽西雪原。
寒风卷着雪粒,发出凄厉的呼啸,将天地间染成一片混沌的灰白。气温已降至滴水成冰,冻土坚硬如铁,马蹄踏上去,只留下浅白的印痕。姜维与文鸯的两支军队,如同两道濒临极限却依旧不肯松口的铁钳,死死扼住魏国残部于背靠冰河的一片绝地。
连日来,姜维发动了数次试探性进攻。箭矢如蝗,扑向魏军简陋的营垒,季汉士卒在将校催促下,踏着冻僵的土地发起冲锋。然而,羊祜与陈泰展现出了名将的韧性。羊祜居中调度,将有限的兵力如同棋子般精准布防,依托挖掘的冻土壕沟和车辆构筑的壁垒,层层抵消季汉军的冲击力。陈泰则亲临一线,持刀督战,其麾下幽州老卒虽面露疲态,但在其积威之下,仍能死战不退。季汉军的几次进攻,除了在雪地上增添更多尸骸和冻结的血冰,未能撼动魏军防线分毫。
姜维的中军帐内,气氛比帐外更加凝重。炭盆里的火苗有气无力地跳动着,驱不散刺骨的寒意。
“将军,干粮……最多还能支撑三日。箭矢已不足三成。伤兵太多,缺医少药,冻伤者每日都在增加。”副将马承的声音干涩,带着掩饰不住的焦虑,“派去联络丞相的三批信使,无一返回。这鬼天气……怕是凶多吉少。”
姜维沉默地听着,手指在地图上魏军营地所在的位置无意识地划动着。羊祜、陈泰的防御如同蜷缩的刺猬,看似被动,却让人无处下口。强攻,代价他承受不起。僵持,后勤的脆弱和恶劣的天气正在快速消磨他本就不多的资本。他甚至可以预见到,一旦己方显出颓势,或者补给彻底断绝,羊祜和陈泰这条陷入绝境的困兽,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扑上来,撕开一条血路遁走。
而文鸯军的营地,他能想象到,那边的情况肯定更糟,孤军深入,补给几乎断绝,全凭一股气在支撑。
时间,不在他这边。
他的目光在地图上中原与辽西之间游移,脑海中飞速掠过无数兵书战策。忽然,一段尘封的记忆被唤醒——垓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楚歌……楚歌……”姜维眼中精光渐亮,“此地魏卒,多来自中原兖、豫、司隶等地,背井离乡,久经战乱,如今身陷绝地,岂能无思乡厌战之情?”
一个大胆的计策在他心中迅速成型。
“马承!”姜维猛地抬头,眼中精光爆射,“立刻去办!将军中所有来自司隶、兖州、豫州、青州、徐州等中原籍贯的士卒集合起来!要嗓门洪亮,会唱家乡俚曲小调的!人数越多越好!”
马承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将军……您这是要……?”
“快去!”姜维不容置疑地挥手。
马承虽然满心疑惑,但见姜维神色决绝,也不多问,抱拳领命而去。
很快,近千名来自中原各州的季汉士兵被集合在姜维帐前的空地上。他们搓着手,踩着脚,抵御着严寒,脸上写满了茫然不解。
姜维走到他们面前,没有披甲,只着一身寻常将领袍服,目光缓缓扫过这一张张带着风霜、冻疮和疑惑的脸庞。
“弟兄们,”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压过了风雪的呼啸,“我知道,你们很累,很冷,也很饿。我们所有人都一样。”
人群微微骚动,这话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我们背井离乡,追随陛下和丞相北伐,转战千里,来到这苦寒之地,为的是什么?”姜维的声音逐渐提高。
“驱除魏虏,兴复汉室!”有军官带头喊道。
“对!兴复汉室!”众人附和,声音参差不齐,却带着一股信念。
“不错!兴复汉室!”姜维重重重复,“但汉室复兴,天下太平,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这世上,再无战乱!让你们,让你们的父母妻儿,能让上安稳日子,不必再担惊受怕,骨肉分离!你们……可想家吗?”
最后三个字,他问得异常轻柔,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情感的闸门。
队伍中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即,低低的啜泣声开始响起。想家?如何能不想!在这生死一线的战场上,在冰天雪地的异乡,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重要支柱,也是心底最柔软的痛处。
“想……”一个年轻士兵带着哭腔喊道。
“想我娘做的热汤饼了……”一个中年老兵抹着眼泪。
“想……想我家那婆娘和崽子了……”
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响,汇聚成一片压抑已久的思乡潮水。
“我也想。”姜维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共鸣,他指着魏军营地的方向,“而对面的魏军,他们中的很多人,和你们一样,来自中原!他们跟着司马氏,像丧家之犬一样仓惶北逃,离家乡越来越远!他们比我们更冷,更饿,更绝望!他们的思乡之情,只会比我们更浓,更苦!”
他停顿了一下,让士兵们消化他的话,然后猛地挥手,斩钉截铁地说道:“今夜,本将军不要你们拿刀,不要你们冲锋!就要你们,用你们家乡的曲调,用你们对爹娘妻儿的思念,去唱!大声地唱!唱给对面的魏军听!让他们想起中原的沃土,想起黄河的水,想起家乡的炊烟,想起等着他们回去的亲人!这,就是你们今夜的任务!就是你们为大军破敌立下的头功!可能做到?”
士兵们彻底明白了!用歌声做武器?攻心之计!一股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和使命感涌上心头。
“能!!”近千人齐声怒吼,声浪震得树梢上的积雪簌簌落下。
是夜,风雪似乎识趣地小了些,但寒气更加刺骨。魏军营地里,景象凄惨。大部分士卒蜷缩在漏风的帐篷里,或几个人挤在一起,靠彼此的体温勉强取暖。很多人连件完整的棉衣都没有,冻得脸色发青,嘴唇乌紫。饥饿的腹鸣声和压抑的咳嗽声此起彼伏。哨兵抱着长矛,在营垒边缘麻木地移动着,眼神空洞,仿佛灵魂早已被这无尽的寒冷和绝望冻结。
就在这死寂与麻木之中,一阵缥缈的、若有若无的歌声,顺着风向,幽幽地飘了过来。
起初,像是幻觉。但渐渐地,歌声变得清晰,而且并非单一的音调,是混杂的,带着不同地域口音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挚情感的——乡音!
有河南梆子那高亢悲凉、直透肺腑的唱腔: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那苍凉的调子,仿佛带着黄河岸边泥沙的气息,狠狠撞在每个豫州籍士卒的心上。
有山东小调那质朴深情、如泣如诉的哼唱:
“沂蒙山那个好风光,青山绿水多好看……爹娘啊,儿在外,可想煞了俺……”
熟悉的旋律,让许多齐鲁汉子瞬间红了眼眶,想起了家乡的山峦与田野。
还有河北地区的民间小曲,诉说着离别的苦楚,夫妻的相思,父母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