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第138章 晋军北伐中的黄—淮航道

第138章 晋军北伐中的黄—淮航道(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话说当年,中原刘石揭竿而起,晋朝被迫开启“江南大迁徙”副本,洛阳这位曾经的都城“顶流”、漕运界“扛把子”,瞬间跌落神坛。河南淮北地区更是成了南北方势力反复横跳、疯狂拉扯的“战场游乐园”。320年代,石氏后赵一路“开挂”,逐渐把淮河以北收入囊中。可到了350年代,石赵王朝突然“崩盘”,上演了一出“内乱大戏”,黄河以南的驻军将领们一看形势不妙,纷纷“跳槽”,向东晋递上了“投诚简历”。

东晋这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上分”的好机会,晋军果断开启“北上模式”。但这行军打仗,粮草辎重可不能少,从淮河向黄河推进的路上,就指着沟通黄淮间的航道当“快递小哥”,负责运输物资呢!

时间来到永和八年(352年),东晋豫州刺史谢尚的得力“小弟”戴施,风风火火地进驻了汴水沿线的“兵家必争之地”——仓垣。这一年的夏秋,邺城中冉闵的儿子冉智可就惨了,被羯胡、慕容鲜卑组成的“反派联盟”疯狂“集火”,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向东晋发出“求救信号”。戴施一听有“任务”,立刻带着部队从仓垣出发,顺着黄河“乘风破浪”,在河北枋头“登陆打卡”,成功进入邺城。不过好景不长,八月的时候,戴施的部队在慕容鲜卑的猛烈攻击下,只能灰溜溜地撤出邺城。但这一趟也不算白跑,居然还顺带出了传国玉玺这个“超级大宝贝”!史书对戴施这支部队的记载那叫一个“简洁”,简直像是“摸鱼式记录”。不过咱们通过他们352年的行程一分析,好家伙,这支部队先是从彭城沿着汴水“一路狂飙”到仓垣,然后又换乘“舟师专列”驶入黄河,最后在河北登陆。这妥妥说明当时的汴水航道,全程都是“畅通无阻”的状态!

到了永和八年冬天,东晋“话事人”殷浩又开始“整活”,宣称要北伐。他大手一挥,安排“河南太守戴施占据石门,荥阳太守刘遂驻守仓垣”,这波操作,明摆着就是要先把仓垣到石门水口之间的汴水航道这个“交通要道”牢牢攥在手里。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东晋上层那叫一个“人事大洗牌”,戴施的领导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戴施就像个“钉子户”,以石门为军事据点的“铁打格局”愣是一点没变。期间,戴施还去洛阳“打卡”了一回。永和十年(354年)正月,“冉闵降将周成突然“造反”,从宛陵一路“偷袭”洛阳。戴施一看情况不对,撒腿就跑到了鲔渚。根据《水经注》的记载,鲔渚就在洛水和黄河的“交汇处网红打卡点”附近。这也再次证明,晋军在河南地区的驻防体系,那都是“傍着河道”建立的,妥妥的“河道依赖症”患者。

永和十二年(356年)二月,桓温直接“开挂”,获得了“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的超强“游戏权限”,手握河南战场的“指挥大权”。这时候,叛乱“专业户”姚襄又带着部队来到洛阳,还和之前叛乱的周成“组队”搞事情。桓温二话不说,亲自从襄阳“带队出征”,同时还精心部署了其他部队“打配合”:他安排督护高武占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驻守黄河沿岸,还调动水师“剑指”许洛。因为谯梁水道已经打通,桓温就“喊话”徐州、豫州的军队,让他们顺着淮泗进入黄河。高武作为桓温的荆州“老部下”,他占据的鲁阳到洛阳压根没有水路,所以负责从汴水进入黄河航道的“重任”,还是落到了戴施的部队头上。戴施当时担任河南太守,属于司州,只有桓温获得了都督司州军事的权限后,才能“指挥”他。至于徐州的荀羡、豫州的谢尚,桓温暂时还“指挥不动”,只能客客气气地“邀请”他们出兵。不过,由于东晋内部的“宫斗大戏”不断,荀羡、谢尚肯定不会主动配合桓温,但他们可以通过汴水给桓温的军队“投喂”军粮。这也是桓温如此重视汴水航道的“终极原因”。这场战役,晋军一路“过关斩将”,打败了姚襄的部队,成功“光复”洛阳,还把叛将周成给“俘虏”了。不得不说,桓温这次的胜利,和他能通过汴水获得徐州的后勤补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时候,原本“默默无闻”的泗水上游—黄河段航道,突然“逆袭”,开始展现出战略意义。为啥呢?因为南军北伐的时候,需要让舰队尽快进入黄河,利用黄河进行东西方向的“快速移动”,同时还得防范北方军队渡河,这么一看,泗水航道比汴水“香”多了,简直是“性价比之王”。同样在永和十二年(356年)春天,慕容氏的前燕军队也没闲着,他们“跨过黄河”,朝着兖州方向疯狂“扩张”,直接打到了鲁郡的卞县(今曲阜市东)。燕军在这儿,可就对彭城方向甚至淮河防线构成了“巨大威胁”。东晋徐州刺史、监徐兖二州诸军事荀羡立刻“上线”,开启防堵燕军的“任务”。《晋书?荀羡传》里就记录了这场“战斗”:慕容兰带着好几万人马驻守在“汴城”,那可把东晋边境折腾得够呛。荀羡灵机一动,决定“改造河道”,从光水(洸水)引汶水开通渠道,一路修到东阿,准备“征讨”慕容兰。双方一交战,荀羡直接“暴走”,在战场上把慕容兰给“斩于马下”。

不过,《资治通鉴》的胡三省注觉得,这里的“汴城”应该是“卞城”,就在鲁国卞县,这说法还挺靠谱。但卞城在东阿的东南方,估计是晋军一路“推进”的时候,卞城的燕军顶不住压力,开始朝着黄河边的东阿“撤退”。荀羡带着晋军顺着泗水“穷追不舍”,到了高平的时候,因为河道不通,只能“人工开掘”,连通泗水和济水。巧的是,光水(洸水)正好是从西北方向来的支流,在高平附近注入泗水。从洸水上游往北开挖,就能连接到汶水,而汶水又是注入济水的。这么一改造,荀羡的舰队就可以从泗水,经过洸水、汶水,顺利驶入济水,直接把东阿的燕军赶到了黄河北岸。

前面咱们也说了,在东阿段,济水和黄河离得很近,中间还有个四渎口“相连”。但荀羡本传里没说他进入了黄河,估计当时四渎口已经“堵塞”了。不过南方的舰船进入东阿段济水之后,要是疏通一下四渎口,进入黄河那也是“分分钟”的事儿。所以三年之后,晋军水师就已经能从泗水驶入黄河了!升平三年(359年),燕军又来“搞事情”,威胁河南地区。《晋书?穆帝纪》记载:“冬十月,慕容儁进犯东阿,东晋派遣西中郎将谢万驻扎下蔡,北中郎将郗昙驻扎高平,准备迎击,但东晋军队惨遭失败。”《晋书》的穆帝纪和荀羡本传都没提到晋军水师的动向,可《宋书》的《五行志》《天文志》却记得明明白白:晋穆帝升平三年……十月,北中郎将郗昙率领一万多人从高平出发,打算“经略”黄河、兖州地区;东晋还派遣将军诸葛悠带着水师进入黄河,但最后吃了败仗。《宋书》卷二十四《天文志二》写的是诸葛攸,《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也沿用了这个说法。诸葛攸从兖州北上进入黄河,肯定是走的泗水—济水航道,这就说明到359年的时候,沟通黄河和济水的四渎口已经再次“开通”了。可惜啊,这次战役晋军还是输了,河济地区被前燕给“占领”了。一直到十多年后,桓温讨伐前燕的时候,又重新用上了这条航道。而这条由洸水、汶水改造而成的南北航道,也成功“取代”了东西向的荷水,成为沟通泗水与济水的“新网红通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