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数字巴别塔的阴影(2 / 2)
林雪怡总结道,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寒意:“这不仅仅是信息偏好,这是……系统性的认知塑造。”
“它在主动将用户推入一个个越来越窄、越来越封闭的信息回音室,并鼓励他们在室内彼此确认,对外攻击。”
更令人不安的是情绪感染模型。
数据显示,在“回音壁”上,负面情绪,尤其是集体性的愤怒,其传播速度和范围远高于中性或正面情绪。
一个充满戾气的评论往往能引发雪崩式的链式反应,而理性讨论的帖子则迅速沉没。
“它在利用我们大脑的原始本能。”林雪怡对围过来的团队成员说:
“对威胁的警觉、对归属感的需求、对‘我们’vs‘他们’的简单划分。它在人为地制造对立,因为对立能产生最强烈的e(参与度)。”
她调出全球舆情监控系统的叠加数据。
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回音壁”用户密度高的区域,线上社区的讨论极化指数、不同群体间的信任度量表,都出现了显着的相关性恶化。
“这就像是在建造一座数字时代的巴别塔,”林雪怡喃喃道,引用了《圣经》中那个导致人类语言混乱、无法协作的着名故事。
“只不过,这座塔不是通向天堂,而是通向更深的分裂和误解。”
“它让所有人都说着看似相同的语言(汉字、英文),但每个群体理解的含义和背后的世界观,却被算法巧妙地扭曲和隔离开来。”
她立刻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数据隐私或商业竞争范畴。
这触及了社会凝聚力的根本。她迅速整理了一份详细的初步分析报告,标记为“高优先级警报”,直接发送给了陆彬和李文博。
这份报告,与李文博团队基于更宏观数据模型的分析结论相互印证,也与冰洁基于人文视角的“社会实验”直觉不谋而合。
当陆彬在指挥塔收到这份来自网络安全前线的警报时,他刚刚从地外信号的震撼中平复下来。
看着林雪怡报告中描述的“数字巴别塔”的运作机制,他感到一种更加切近和紧迫的危机感。
宇宙的回响固然宏大,但脚下的地基正在被无声地侵蚀。
一个内部充斥着猜忌、对立和无法有效沟通的文明,即使拥有再先进的技术,在任何理性的“观察者”评估中。
其“价值”恐怕都会大打折扣,而其内部的撕裂本身,就可能构成一种不稳定性的“威胁”。
“回音壁”不再只是一个需要监控的竞争对手,它已经成为一股需要被认真对待的、破坏性的力量。
林雪怡的警报,如同第一声清晰的枪响,指明了暗流涌动的具体方向。
应对这座正在崛起的“数字巴别塔”,阻止其继续分裂社会认知,成为了摆在联盟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这不仅是为了市场份额,为了社会稳定,此刻,在陆彬心中,更是为了向那片深邃的星空,证明人类文明具备内在的协调性、韧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