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247章 海纳百川通异域

第247章 海纳百川通异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秋分时,岭南的荔枝刚通过海船运到琉球,唐煜的回信也随着信鸽落在李瑁案头。信纸沾着海盐的痕迹,字迹却依旧工整:“在扶桑见识了‘水军刀法’,劈砍时带着浪涛的弧度,已画成图谱;新罗的‘蹈海步’踏在湿滑的船板上稳如磐石,比咱们的‘梅花桩’更适合水上打斗。最奇的是大食商人的‘旋舞’,看似是舞蹈,实则暗藏卸力巧劲,我让随行的绣娘把旋转轨迹绣成了图谱,回来定能编出新招式。”

随信寄来的还有颗南海珠,鸽蛋大小,珠内隐约可见唐煜用暗器手法刻的“江湖同春”四字。李瑁把珠子放在阳光下,光影流转间,四字仿佛在游动,像极了商队驼铃在沙漠里留下的回声。

消息传开,更多海外访客纷至沓来。高丽的“花郎徒”金允文带着结合兵法的棍法而来,与戚家军的枪法教头切磋三日,改良出更适合巷战的“短棍术”——棍身缩短半尺,却保留了枪尖的突刺,在窄巷里进退自如。

大食的剑客阿米尔展示了“弯刀法”,其弧形轨迹启发了峨眉弟子苏绾绾。她新创的“流云十三式”,剑尖划过如新月悬空,避开对方兵器时,还能顺势挑断对手腰带,引得女弟子们争相学习。

武学书院特意开辟了“海外馆”,陈列着各国的兵器与图谱:扶桑的武士刀与大唐的唐刀并列,刀鞘上的螺钿与鲛鱼皮相映成趣;天竺的瑜伽经与少林拳谱同架,泛黄的纸页间夹着晒干的菩提叶;高丽的棍法图谱旁,摆着戚家军枪头的仿制品,锈迹里还沾着些许沙砾。

墙上的《四海武学源流图》用不同颜色的线,将中原的经脉学说、西域的发力技巧、海外的呼吸法门连在一起,像极了商队的贸易网络——红线是丝绸,蓝线是瓷器,金线是武学,最终都汇向中心的“和”字。

冬日的文化节上,海外武者首次登台献艺。佐藤的拔刀术与武当的太极剑同台表演,刀光如惊雷裂空,剑影似流云追月,刚柔相济间,竟让台下的波斯商人忍不住击节赞叹,用生硬的汉话喊着“好!像咱们的商队,有快马也有慢骆驼!”

达摩耶与空明大师合演“禅武双绝”,一个盘膝吐纳,胸腔起伏如海浪涨落;一个挥掌击石,掌风扫过,石屑纷飞却不伤石基。两人呼吸声完美呼应,引得台下喝彩连连,连书院里最调皮的孩童都屏息凝神,手里的糖葫芦忘了啃。

最热闹的是“百艺交流”环节。高丽弟子金允文教大唐少女编花郎髻,指尖翻飞间,发髻上插的珠花与中原的步摇相映成趣;中原的绣娘则教大食商人的女儿绣江湖纹样,胡旋舞衣的裙摆上,渐渐爬满了青竹与剑穗的图案。

李瑁站在观礼台上,看着阿古拉正用西域羊毛毡,给来访的波斯武者演示中原的“穴位图”。毡子上的经络线用彩色羊毛绣成,既柔软又防潮,波斯武者当即定下十张订单,说要带回本国给医馆用。

“沈兄你看,”李瑁指着台下交换信物的人们——唐煜正把改良的无声镖递给佐藤,对方回赠了块鲛鱼皮;金允文与戚家军教头碰杯,酒液里晃着棍法与枪法的影子,“就像这海船,载出去的是绸缎茶叶,运回来的是香料宝石,武学交流也是如此——出去的是招式,回来的是灵感,最终都成了江湖的养分。”

沈青玄翻开新修订的《江湖总志》,海外篇已写满了三卷,最后一页贴着张海图,上面用红笔标着唐煜即将开辟的新航线,终点是遥远的“昆仑墟”。图旁有行小字,是丫丫写的:“海是大江湖,船是小门派,帆一扬,大家就都是邻居了。”

暮色中的长安,蕃坊的胡商正与中原的掌柜核对订单,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混着武学书院传来的刀剑相击声;海外馆的烛火映照着各国的兵器,唐刀的冷光与武士刀的银辉在墙上交织,像极了海船破开的浪;商队的驼铃与海船的号角在风中交织,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更广阔的江湖——这里没有国界,没有隔阂,只有握在彼此掌心的温暖,和共同驶向远方的船帆。

夜深时,李瑁仍在批阅海外交流的卷宗,案上的罗盘指针轻轻转动,最终指向“海纳百川”四个字。他忽然想起唐煜信里的话:“在海上才知道,大唐的江湖再大,也大不过人心的相连。”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卷宗上那句新添的结语:“江湖无远,心之所向,即是坦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