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星璇”破晓,硬核突围(1 / 2)
2023年的初春,寒意尚未完全从江淮大地退去,但在星海科技合肥芯片生产基地内,却是一片恒温恒湿、热火朝天的景象。这里,感觉不到季节的变换,只有一种超越时间的、专注于精密制造的静谧与激昂。
东区的芯片工厂,主体建筑早已褪去施工期的喧嚣,银灰色的外立面在春日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内部,是另一个世界。通过层层递进的风淋除尘,踏入核心的生产区域,眼前展开的是一幅极具未来感的画卷:挑高巨大的洁净车间,以千级甚至局部百级的无尘标准维持着,柔和而均匀的照明下,一条条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如同精密的银色河流,静静流淌。空气中只有轻微的机器运行蜂鸣声,以及自动导向车(AGV)沿着既定磁轨滑行的细微声响。
这里,正是星海科技硬科技战略的心脏,也是其“卷叁”征程打响第一场硬仗的主战场——首款车规级cU芯片,代号“星璇”,正式型号xh-cU01,进入了规模化量产阶段。
在林澈、陈默以及芯片工厂负责人的陪同下,几位特殊的客人正透过巨大的观测玻璃,凝视着生产线最末端的封装测试环节。他们是来自华为问界、蔚来、小鹏的采购与质量总监,今天是应星海科技邀请,前来进行量产后的首批产品现场验货。
只见一片片已经完成前期复杂光刻、蚀刻、离子注入等数百道工序的晶圆,被精密机械臂从传送盒中取出,送入全自动的切割机中,被分割成无数个独立的晶粒(die)。随后,这些微小的晶粒被精准地贴装到基板上,经过键合、塑封,最终成为一颗颗黑色的、方方正正的芯片成品。
流水线不停运转,封装好的芯片如同黑色的溪流,流向最终的测试站。在那里,身着全套防静电服、戴着防静电手套和腕带的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自动化测试设备。他们并非在进行低效的人工检测,而是监控着测试数据,并对待测芯片进行上下料。每一颗芯片都被插入测试座,在瞬间承受模拟的各种极端车载环境——高低温冲击、电压波动、电磁干扰、以及满负荷的算力压榨。
生产线一侧的电子看板,实时跳动着关键数据:当日产量:35,680片;累计良率:95.8%。
这个数字,让几位见多识广的车企采购总监眼中都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赞赏。车规级芯片,对可靠性和一致性的要求严苛到变态,能达到90%以上良率已属优秀,而星海科技在量产初期就能将良率稳定在95%以上,这不仅代表了其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成熟度,更意味着无与伦比的成本控制能力。
“林总,陈总,”华为问界的采购总监王铮率先开口,他是余承东手下的得力干将,以眼光挑剔、作风强硬着称。他拿起一颗刚刚通过测试、还带着一丝机器余温的xh-cU01芯片,仔细端详着其上的激光标识,语气中带着由衷的叹服,“说实话,当初余总决定在问界新款车型上试用贵司的芯片,我们内部是存在疑虑的。毕竟,恩智浦、英飞凌这些老牌巨头耕耘了几十年。但你们用事实证明了实力!”
他顿了顿,指着测试数据说道:“不仅仅是良率惊人。我们前期在测试平台上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极限验证,这颗‘星璇’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算力持续性,尤其是功能安全机制,确实比我们目前使用的恩智浦同级别芯片表现更优。而且,”
王铮压低了声音,但语气中的兴奋难以抑制:“根据我们采购部门的最终核算,综合采购成本,比恩智浦的方案要低30%以上!性能更强,成本更低,还完全自主可控,避免了供应链风险。林总,没得说,以后我们必须长期合作,而且合作范围要扩大!”
蔚来和小鹏的采购总监也纷纷点头附和。蔚来的总监补充道:“我们看中的是‘星璇’芯片在智能座舱多屏联动和复杂语音交互上的低延迟优势,这对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我们已经决定,在下一代平台的入门及中端车型上全面导入xh-cU01。”
小鹏的代表则更关注自动驾驶的潜力:“4S的AI算力放在cU里相当可观,为我们实现更复杂的感知融合算法提供了硬件基础。期待后续合作。”
陈默适时地拿出了一份刚刚汇总的订单报告,递到林澈面前,同时向几位客户介绍道:“感谢各位的信任与支持。截至目前,我们已接收到来自华为问界、蔚来、小鹏以及部分其他国内主流车企的xh-cU01芯片订单,确认订单总额已突破50亿元人民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的生产线正在全力爬坡,目前月产能已稳定在100万颗,并计划在下一季度提升至150万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