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文化使者(1 / 1)
网络世界为“望归”系列画作自发正名的声浪,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扩散之后,湖面终将恢复平静。那些关于画作和作者的讨论,渐渐被新的热点所取代,沉淀为互联网记忆中的一个片段。对于身处“盘古”基地的苏瑶而言,这份来自陌生人的理解与共鸣,更像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慰藉,被她小心收藏,然后继续投入到日常繁忙且高度专注的科研辅助工作中。
然而,命运的轨迹有时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拐弯。那几幅曾在网络上掀起小小波澜的画作,其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它们独特的艺术气质和蕴含的、能引发东西方观众共同情感共鸣的特质,引起了一个特殊群体的注意——国家文化对外交流协会的专家们。
协会正在筹备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瑞青年艺术与科学对话”,旨在通过艺术和科学两个维度,促进中国与瑞士(宁宁求学的国家)年轻一代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活动计划分别在两国举办展览、论坛和工作坊。在遴选能够代表当代中国青年精神面貌、兼具艺术素养与科学背景的文化使者时,有人想起了那几幅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匿名画作,以及其作者疑似与某重要科研单位有关的背景传闻。
经过严格的外围考察和与相关部门(专项工作组进行了谨慎评估)的沟通后,文化对外交流协会向“盘古”基地发来了一封正式的、高度保密的商请函,希望邀请画作的作者苏瑶女士,在不涉及任何国家秘密、不公开具体工作单位的前提下,以个人艺术家身份,出任本次“中瑞青年艺术与科学对话”活动的文化交流大使,并希望她能提供“望归”系列中的部分作品用于展览。
这封商请函被直接送到了周振华组长的案头。
这是一个全新的情况,超出了基地日常管理的范畴。周振华立刻召集了钱老、基地安保负责人以及顾承翊,进行小范围讨论。
“让苏瑶同志担任文化交流大使?”基地安保负责人首先表示了疑虑,“她的身份敏感,是核心项目成员顾承翊同志的配偶,自身也接触大量项目信息。公开露面,哪怕是以艺术家身份,也存在潜在风险。”
钱老则持更开放的态度:“风险需要评估,但机会也值得考虑。这次活动规格高,主题积极,有利于展示我国青年一代的多元形象。苏瑶同志兼具科学背景和艺术才华,正是‘艺术与科学对话’主题的完美体现。如果安保措施得当,或许能化被动为主动,在另一个战场上展现我们的开放与自信。”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顾承翊,他既是项目负责人,也是苏瑶最亲密的人。
顾承翊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我认为,这是一个机会。首先,苏瑶的艺术家身份可以与她的科研身份完全剥离,活动中绝不提及‘盘古’基地和‘燧人氏’项目,只谈艺术和科学普及理念。其次,瑞士是宁宁求学的国家,这次文化交流,或许能在官方层面,为宁宁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受关注的环境,算是一种无形的保护。最后……”
他看向周振华:“我相信苏瑶有能力把握好分寸。这也能让她个人的艺术价值得到更正式的认可,对她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周振华听完各方意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做出了决断:“原则上同意。但必须确保绝对安全。第一,苏瑶同志的身份严格保密,对外仅使用‘青年艺术家苏瑶’称谓,任何背景信息不得泄露。第二,所有参展画作需经过严格审查,确保无任何可能引发联想的内容。第三,活动期间,由文化协会和我们会同安保部门制定周密的随行保护方案,确保苏瑶同志人身安全。第四,活动范围严格限定在文化交流领域,不接受任何超出范围的采访或询问。”
他看向顾承翊:“承翊同志,你和苏瑶同志沟通一下,尊重她个人的意愿。”
当顾承翊将组织的决定和考量告知苏瑶时,苏瑶惊讶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她从没想过,自己寄托私密情感的画作,会带来这样的机遇。
“我……我可以吗?”苏瑶有些不确定,“我只是画了一些自己的心情……”
“你的画打动了许多人,包括专业的艺术评论家。”顾承翊握住她的手,鼓励道,“而且,这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情。这是国家文化交流活动,你能在其中展现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意义重大。更何况,还能间接地为宁宁那边营造更好的氛围。”
想到远在瑞士的宁宁,苏瑶的心中一动。她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变得坚定:“好,我接受。我会尽全力完成好这个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苏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为文化交流活动做准备。在安保专家的指导下,她重新梳理了“望归”系列,挑选了其中意境更为普世、完全不涉及个人隐私的五幅作品,包括那幅《灯塔与扁舟》。她为每幅画撰写了简短的艺术阐述,聚焦于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对未来的希望,剥离了所有个人化的背景。
活动如期举行。在瑞士首站的活动开幕式上,苏瑶以一身简约雅致的中国风服饰亮相,作为“青年艺术家暨科学工作者”代表发言。她落落大方,用流利的英语阐述了艺术与科学在探索真理、激发创新上的共通之处,分享了自己从科学研究中获得灵感的创作体会,只字未提自己的具体工作和个人经历。
她的画作在展览中吸引了众多目光。那种含蓄深沉的情感、精湛的技艺和对光与影的巧妙运用,让中外观众都为之驻足。尤其是《灯塔与扁舟》,被许多观众解读为在复杂世界中寻找方向与希望的象征,获得了高度评价。
瑞士当地的媒体在报道此次活动时,也特别提到了这位来自中国的、兼具科学与艺术背景的年轻文化使者,称其“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充满活力与深度的多元形象”。
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苏瑶谨言慎行,完美地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未出现任何纰漏。
回国后,专项工作组对此次任务给予了高度评价。苏瑶也将活动主办方颁发的“文化交流贡献奖”证书,默默收了起来。对她而言,最大的收获并非荣誉,而是通过这次经历,她找到了一种将个人情感与更大责任结合的方式。她的画作,不再是锁在箱子里的秘密,而是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这让她对“望归”的情感,有了一种新的、更为豁达的安放。
同时,她也隐约感觉到,在瑞士活动期间,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友好的力量在关注着活动的顺利进行。她不知道那是来自国家的事先安排,还是其他,但这让她对宁宁在异国的安全,多了几分安心。文化使者的身份,如同一道柔光,为她的人生开启了另一扇充满意义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