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光复阳山(2 / 2)
赵云闻听陈应之言,虽然其作为副将需听令自己这个主将之令行事,但其也是跟林铤相识于微末,在桂阳军中颇具威望。虽是与自己的命令持有不同的意见,赵云仍是决定耐心的对其简单讲解一番。
“兵贵神速,如果能如同赚取阳山县一般赚取封阳县,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士卒的伤亡。我们的士卒数量也许是冠绝荆南四郡,但是想来主公未必将来只会待在荆南四郡,时局变化莫测,我们将面对的敌人也不知道实力几何。光是孙权和刘表就不是我们能轻松应对的,所以主公的这点儿家底我们还是能多保留就多保留一些,攻城战死伤之巨,陈将军应当知晓吧?更别提先登了,十不存一,如此能智取我们便不选择力敌。况且就我们这点儿军士数量,攻打封阳县的结果还真就是未可预计的,且不如依旧由陈将军领着己方军士胁持区景乔装趁夜间前去赚开封阳县的大门。”赵云如此一番讲解,陈应闻言似是明悟了一般。
随即陈应对着赵云抱拳一礼道:“子龙将军用兵之能,叫俺心中佩服得紧!末将自当领命行事!”
赵云又补充道:“待元俭回来便留文进(张南的表字)在此驻守,此番由元俭与你同行。”
陈应点了点头,抱拳行礼后便离开了阳山县的县衙,前去准备次日前往封阳县。
反观廖化这边,拦截了一些溃逃而出的吴巨军军士外便再无收获。“大鱼”一条没有,“小鱼小虾”倒是零星有一些。
这让廖化有些意兴阑珊的前来复命。
赵云在听完廖化的汇报后笑着说道:“元俭莫要泄气,此番元俭能够阻拦大部分溃逃的士卒已是有功,如今我这有一份功劳赠与元俭,只是其中会有一些风险。不知元俭可敢接否?”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廖化听了赵云这话哪还会考虑拒绝,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随后陈应和廖化就这么“依葫芦画瓢”的复刻了光复阳山县的“手法”,以极低的战损拿下了封阳县。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陈应和廖化有些急功近利忽略了对区景的看押,让其找机会逃走了,这期间还因此折损了一名士卒。
就在陈应、廖化二人拿下封阳县之后的第二日,赵云率军抵达了封阳县。
此时封阳县县衙之内,廖化、陈应二人颇为局促不安的站在赵云面前,毕竟被俘虏的敌军主将走脱是极大的责任。二人此时心中也没底,见赵云一直盯着自己未开口,二人也不知如何是好,开口也不是,不开口也不是,如此便陷入了诡异的沉默状态。
良久,赵云叹了口气道:“说说吧,被区景逃了是怎么回事儿?”
随后二人便将事情经过讲述于赵云知晓,赵云听完也是颇为无奈的说道:“如此行事可是极为重大的过失,元俭身为看押将领首当其冲,陈将军为此役之主将也难辞其咎。唉…………………………………………………我亦是难辞其咎,为今
计只能将此经过书信快马报之于主公,希望将功折罪吧。毕竟你们二人也是以极小的代价拿下阳山、封阳二县,此功绩我也会如实上报。”
二人闻言也是连忙向赵云道谢。
……………………………………………………………
封阳之战三日后,桂阳郡治所郴县县城之内,此时郡守府中刘巴、蒋琬、王粲三人正与坐在正中位置的林铤商谈一些事情。
却见鲍曼带着一名传信士卒匆匆步入正厅,传信士卒双手呈上一份竹简。林铤接过竹简打开细细看来,只见看完竹简后却是笑着摇了摇头。
刘巴上前问道:“主公,可是阳山县光复了?”
林铤放下竹简点了点头。
“太好了!”一旁的蒋琬也是附和了一句。
“不过…………”
刘巴闻言问道:“主公可是期间出了什么变故?”
林铤也是苦笑道:“这个陈应和元俭急功近利,本来已经用区景赚开了阳山县和封阳县的城门,不想二人竟然为了多获取战功让区景这么个“大功臣”给跑了。元俭还是太年轻了,只是这陈应也不年轻了怎么做事也这么年轻起来?这么大意!不对是毛躁!”
中日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林铤,毕竟在众人的认知中林铤现在也才十九岁,用一种老气横秋的语气说两名比自己大的下属太年轻的感觉很奇怪。
王粲好奇的问道:“敢问主公何为“毛躁”?”
林铤才反应过来,毛躁一词好像是现代的用词,于是解释道:“无意中说出的,大体就是说陈应浮躁不够细心。”
王粲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很高的听完这个词也是夸赞道:“主公如此用词倒是新颖,细细品来还是颇有些意思。”
林铤给了王粲投去一个“你喜欢就好”的眼神。
“如今不但光复阳山县,还顺便拿下来封阳县,如今我们向攻出桂阳郡走出了第一步。现下要觉得何人留守封阳县,何人留守阳山县以为封阳县之策应,两县需驻军几何。”林铤说道。
“石灰腌渍?:这是最常见且有效的防腐方法。将首级放入容器,用石灰(生石灰或熟石灰)填满,利用其强碱性和吸湿性来杀菌、脱水,从而防腐。?例如,东汉公孙瓒曾将敌将首级用石灰渍后装入匣中送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