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苏雪的“温柔”助攻(1 / 2)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里,主机风扇仍在嗡嗡作响。陈默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屏幕上那条刚刚生成的日志记录——【数据导出完成,连接断开】。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一敲,确认追踪程序已经备份了所有访问路径。随后合上笔记本,将U盘锁进抽屉。
当门被推开时,他已经站起身活动着有些僵硬的肩膀。来人是隔壁实验室的技术员,抱着一台设备,看见他还在这里,明显愣了一下:\"陈老师?您不回去休息吗?\"
\"还有点事要处理。\"他说,\"你先忙。\"
那人点点头,放下设备就离开了。
陈默重新打开一台备用机,调出军工所公开发布的几份技术简报。页面快速滚动,但他的眉头越皱越紧。这些资料太过浅显,许多关键参数都被模糊处理过。他心知肚明,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绝不会出现在对外公开的文件里。
次日上午十点,苏雪在校门口等候专车。
她穿着浅色衬衫,外搭藏青色风衣,手里拎着黑色公文包。司机老李从驾驶座下来,替她打开后车门。
\"苏记者,又去军工所?\"老李笑着寒暄。
\"嗯,已经安排好采访了。\"她坐进车内,将包放在膝上,\"今天要聊卫星通信方面的话题。\"
车辆启动,驶向城郊。
采访地点设在高校合作项目办公室。军工所派来的专家姓周,五十岁上下,戴着银边眼镜,说话语速不快但字字精准。他起初对接受采访有些犹豫,但看到苏雪准备的采访提纲细致入微,问题紧扣国家技术发展方向,态度才渐渐缓和。
\"我们目前的重点,是解决高频信号在复杂轨道环境下的同步稳定性问题。\"周工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画出简单的波形图,\"特别是纠错机制,必须能在零点几秒内响应突发干扰。\"
苏雪认真记录着关键词,适时追问:\"那现在的测试环境,能够模拟真实太空中的多径衰减吗?\"
\"部分可以。\"周工点头,\"我们使用三组地面站进行交叉验证,但某些极端情况还得依靠算法预判。\"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他陆续提到了几个核心参数:载波频率容差、帧头识别阈值、冗余编码层级。这些都是陈默急需了解的信息。
采访结束前,苏雪合上笔记本,微笑道:\"谢谢您这么耐心地解答。这些内容对年轻人理解国家科技发展很有帮助。\"
周工摆摆手:\"你们媒体能把这些讲清楚,也是好事。\"
返回学校已是正午。苏雪没有回编辑部,而是直接去了打印室。
她将记录的内容重新整理,删去所有敏感标题和编号,改写成一篇题为《关于空间信号衰减的几点思考》的文章。语气像是学术随笔,看不出原始来源。打印出来后,她找了一本旧版《无线电原理》,将纸张夹在书页中间。
下午三点十七分,她推开实验室的门。
陈默正坐在主机前,手指搭在键盘上,屏幕显示着一段未命名的代码。听到动静,他抬起头。
\"你怎么来了?\"他问。
苏雪走到桌边,放下书本:\"上次你借我的书,我看完了,顺路还回来。\"
\"哦。\"他接过书,随手放在一旁。
她没有久留,转身就要离开。
门关上前,她听见他说:\"晚上有空吗?\"
她的脚步微微一顿,没有回头:\"记者在岗时间不能擅离岗位。\"
说完便离开了。
陈默拿起那本书,翻开。看到夹在其中的文档时,他的眼神变了。
他没有立即阅读内容,而是先检查了监控系统,确认没有异常访问记录。接着插入专用U盘,用加密设备扫描整份文件,导入内部硬盘。
五分钟后,他开始逐行细读。
第一段阐述了动态纠错模块的设计逻辑,第二段分析了轨道漂移对信号相位的影响,第三段甚至给出了当前测试中使用的基准校验值。
这些内容,与他记忆中的未来技术片段完全吻合。
他靠在椅背上,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原来他们已经在测试第三阶段了。比他预计的还要快。
这意味着,如果星辰集团真的打算用这套假方案去交差,很快就会发现根本无法运行。而一旦他们质疑中方的技术能力,国内这边必须拿出过硬的数据来反击。
否则,局面就会变得被动。
他重新戴上眼镜,打开另一个窗口,调出自己正在完善的真实方案。对照着苏雪带来的资料,逐条核对参数。
载波频率从原先的设定下调0.3%,帧头识别阈值提高两个单位,冗余编码增加一层嵌套结构。每修改一处,系统都会自动进行一次模拟运行。
结果全部通过。
他松了口气,伸手去拿茶杯,才发现茶水早已凉透。
窗外天色渐暗,楼道里传来几次脚步声,但没有人进来。
他又读了一遍那份文档,最后目光停留在一页角落的手写备注上:\"高频环境下,建议优先启用双通道备份机制——这是周工口头补充的,未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