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 第317章 匿名信的真相

第317章 匿名信的真相(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陈默把手机揣回兜里,视线还停在屏幕上那份会议资料的附件。那家东南亚公司的名字像根刺,扎眼得很。他没急着关页面,顺手点开另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着近三个月所有对外技术报备的记录。

他一条条往下翻,指尖在触控板上慢慢滑动。很快发现个规律——每次收到匿名信的前一天,系统里都会多出一份“通信协议兼容性审查”的申请。审批人那栏,明晃晃都写着张教授的大名。

陈默停下动作,往后靠在椅背上。这巧合也太巧了。张教授是他导师,管着实验室项目审批,权限够高,能接触到修车厂改造的技术细节和人员调度。可他为什么要帮外人盯自己人?

他调出校园监控备份,输入张教授的工号。时间调到最近七天,专查夜间出入记录。画面跳出来:凌晨一点十七分,张教授独自摸进数据终端室,门关了整整二十分钟。期间灯没亮过,也没第二个人进出。

陈默把视频角落的时间戳放大,又切到操作日志。那段时间,终端曾短暂连过一个没登记的远程IP。访问记录被抹了,但缓存里还留着半截音频。

他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信号已经埋好了,等他们自己上钩。”是张教授的声音,压得低低的,像做贼,“只要他们开始调试新系统,数据就会自动传出来。”

音频到这儿断了。

陈默摘下耳机,搁在桌上。原来从一开始,张教授就等着他们用新技术。不是担心安全,是想借着系统运行,把机密悄没声送出去。

他又打开文印中心的耗材登记。匿名信用的是特种复印纸,学校统共就进了两批。领用人有两个:行政办公室主任,还有张教授。后者领纸的时间,正好是第一封信寄出的前三天。

三处都对上了。

陈默闭上眼,想起头回见张教授的光景。那天老头穿着白大褂,在讲台上讲量子通信,语气沉稳,眼神清亮。他说搞科研的人要有底线,不能拿国家的东西换私利。

结果自己成了最没底线的那一个。

他睁开眼,新建文档,敲下标题:《关于张XX涉嫌境外情报泄露的初步举证材料》。文档存进加密分区,命名规则跟之前的专利草案一样,混在一块儿看不出异常。

做完这些,他起身走到窗边。实验楼还亮着灯,有学生拎着饭盒匆匆走过。没人想得到,这栋楼里藏着个吃里扒外的教授。

他摸出手机,翻到苏雪的号码,指头悬了几秒,又锁了屏。现在还不是时候。举报张教授容易,难的是怎么把王振国也揪出来。要是只逮住一个内鬼,对方随时能换张皮卷土重来。

得连根拔起。

他坐回电脑前,重新打开会议资料。那家东南亚公司名义上是技术合作方,实际上屁资质没有。查它注册信息,股东名单绕了三层空壳,最后指向个香港注册的皮包公司。

而那个皮包公司的法人,五年前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跟王振国合过影。照片里俩人握着手,笑得一脸热络。

陈默截图保存,拖进证据文档。线索开始串上了。王振国负责外边牵线,张教授负责里边泄密。一个在外头钓,一个在里头应,手法隐蔽,节奏精准。

可他就是想不通——张教授图什么?

以他的职位,年薪不低,项目经费也优先批。犯不上为点钱冒这么大险。除非……有把柄让人捏住了。

陈默试着查张教授近年的资金往来,发现一笔境外汇款。金额不大,每月三千美元,收款账户是他老婆的私卡。转账方是家新加坡的咨询公司,底细查不着。

这钱不算多,但细水长流转了整两年。够买通一个人,也够让他陷进去出不来。

陈默合上笔记本,往后一靠。想起前几天开例会,张教授坐主位,听他汇报修车厂进展时,眉头一直拧着,嘴上说“要注意合规”,眼睛却老往他U盘上瞟。

当时还以为老师是谨慎过头。现在看,那是怕他带回去的数据太多,提前露了馅。

“拿着国家的钱,给外人当狗。”他低声骂了句。

他站起身,把桌上几份纸质文件理好,锁进抽屉。刚拿起外套要走,手机又震了。

是条新短信,陌生号码。

“资料已送达,请确认”

他没回,也没点附件。这种时候,走错一步都可能惊了蛇。

他把手机塞回兜里,走出实验室。楼道灯昏黄,脚步声在空廊里回响。到电梯口按下行键,等了几秒,金属门缓缓打开。

里头站着个人。

是沈如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