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笔耕证传承,华章动寰宇(1 / 2)
南京明故宫遗址的香具埋藏坑发掘工作落幕已逾半月,苏合香团队带着满箱的考古资料与文物照片,返回了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研究室。研究室的长桌上,整齐陈列着明故宫出土香具的高清影像、香灰成分检测报告,以及唐代“长安十二香”相关的文献史料与实物照片,唐、明两代的香文化痕迹在此交汇,等待着被梳理、被解读、被落笔成篇。
苏合香坐在桌案正中,指尖轻抚过那份刚从南京博物院传来的香灰检测报告,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清晰标注着明代香品中沉香、乳香、藿香的含量比例,与她记忆中盛唐“长安十二香”之“沉香”的成分配比高度契合,仅多了一味明代特有的檀香辅料。“这些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她抬眼看向身旁的萧策与阿罗憾,语气中带着难掩的笃定,“明代宫廷用香,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在唐代‘长安十二香’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进行了微调,这份传承脉络,清晰可见。”
萧策手中捧着一叠盛唐时期的宫廷用香档案——那是他当年在军中任职时,偶然留存的尚香局公文抄本,如今已成为研究唐代宫廷用香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你看这份盛唐开元年间的尚香局记载,‘每月朔望,宫中陈设沉香、桂子、松风三香,供嫔妃簪戴、御书房熏焚’。”他将抄本摊开在苏合香面前,指尖点在一行字迹上,“而明故宫出土的那只玉质香簪,雕刻着桂子花纹,香盒中残留的香粉成分与唐代‘桂子香’吻合,这就印证了,明代宫廷不仅沿用了唐代的香品配方,连香具的用途与寓意,也一并传承了下来。”
阿罗憾则将自己整理的西域香料贸易资料铺展开来,泛黄的纸张上,用阿拉伯文与汉文标注着唐代西域香料的产地、运输路线,还有他先祖当年与中原香商交易的账目记录。“明代香具中用到的乳香、安息香,产地与唐代完全一致,均来自西域的波斯与安息国。”他指着资料上的贸易路线图,与桌上的“唐代香料贸易地图”对比,“而且,从贸易节点来看,明代的西域香料贸易,基本沿用了唐代的丝绸之路路线,只是增加了海上贸易的通道,这也解释了为何明代香品中会出现少量南洋香料,这是传承中的创新与拓展。”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将考古发现、文献史料、香料研究逐一对应,原本零散的线索,渐渐编织成一张完整的传承网络。研究室的其他成员也各司其职,有人整理唐、明两代香具的工艺对比图,有人梳理宫廷用香制度的演变脉络,有人核对香品成分的检测数据,整个研究室弥漫着严谨而专注的氛围。
“现在,我们已有足够的证据,来撰写这篇关于唐、明两代香文化传承的论文。”苏合香站起身,目光扫过桌上的所有资料,语气坚定,“论文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香具工艺、香品配方、用香制度三个维度,论证明代宫廷用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传承关系,同时阐述明代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以此展现中华香文化的延续性与生命力。”
萧策点头附和:“我负责撰写用香制度与军事用香的传承部分。盛唐时期,‘行军香’用于振奋军心、防止疫病,而明故宫出土的香具中,有几件小型铜炉,造型与唐代的行军香炉相似,推测明代军队也沿用了唐代的用香传统,只是香方略有调整,我可以结合自己的盛唐军事经历,补充这部分的细节。”
“西域香料贸易的部分交给我。”阿罗憾主动请缨,“我可以对比唐、明两代西域香料的贸易模式、运输路线、交易规模,说明香料贸易的延续性对香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同时结合那卷唐代西域香商贸易残卷的内容,让论文更具说服力。”
苏合香颔首:“好,那香具工艺与香品配方的核心部分,就由我来撰写。我会详细对比唐、明两代香具的造型、纹饰、材质,分析工艺的传承与演变;再结合香灰的检测数据,对比‘长安十二香’与明代宫廷香品的成分差异,阐述配方的继承与创新。我们三人分工协作,一周后汇总初稿,再共同修改完善。”
接下来的一周,研究室的灯光几乎夜夜长明。苏合香埋首于香具与香品的研究中,她将明故宫出土的铜香炉与自己捐赠给西安博物馆的盛唐青铜香炉对比,详细记录下炉耳造型、纹饰线条、炉身比例的异同,指出明代铜炉在继承唐代兽首炉耳、缠枝莲纹的基础上,增加了龙纹装饰与鎏金工艺,更显皇家威严;她还将明代香粉的成分与“长安十二香”的配方逐一比对,发现明代香品虽保留了核心原料,但在辅料搭配上更注重香气的柔和度与持久性,如在“桂子香”中添加珍珠粉与胭脂,更适合后宫嫔妃使用。
萧策则沉浸在军事用香的研究中,他结合自己在盛唐平定西域叛乱时的经历,回忆“行军香”的制作工艺与使用场景,再对比明故宫出土的小型铜炉与明代军事史料的记载,发现明代军队不仅沿用了唐代“行军香”的核心配方,还将其改良为便于携带的香丸,更适合长途行军。他在文稿中详细阐述了这种传承与改良,为论文增添了独特的个人视角与历史细节。
阿罗憾则翻阅了大量的西域史料与贸易文献,他将唐代西域香商贸易残卷中的记载,与明代《大明会典》中关于西域香料贸易的规定相对比,梳理出唐、明两代西域香料贸易的传承脉络。他在文稿中指出,明代虽然海禁时断时续,但陆上丝绸之路的香料贸易从未中断,唐代的香商家族后代,不少仍在从事西域香料贸易,这为明代宫廷香品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也推动了香文化的传承。
一周后,三人将各自撰写的部分汇总,形成了论文的初稿。初稿长达三万余字,分为“香具工艺的传承与演变”“香品配方的继承与创新”“用香制度与香料贸易的延续性”三个章节,每一部分都有考古实物、文献史料、检测数据作为支撑,逻辑严谨,内容详实。
然而,在共同审阅初稿时,三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萧策提出:“论文中关于民间用香的传承提及较少,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宫廷用香,不够全面。虽然我们的核心是宫廷用香,但民间用香是宫廷用香的基础,补充这部分内容,能让传承脉络更完整。”
阿罗憾也补充道:“还有,论文中对明代香文化创新的阐述不够深入,只提到了香品配方与香料来源的创新,没有涉及用香场景的拓展,比如明代文人雅士的书房用香、民间祭祀用香,这些都是传承中的创新,应该补充进去。”
苏合香仔细思索后,认可了两人的观点:“你们说得对,这篇论文不仅要论证传承,还要展现中华香文化的动态发展。接下来,我们补充民间用香与用香场景拓展的内容,我会查阅明代文人的笔记与民间方志,收集相关史料;萧策,你可以结合明代军事史料,补充民间军事用香的内容;阿罗憾,你可以研究明代民间香料贸易的情况,与宫廷贸易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