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我在聊斋当合同工 > 第326章 骑楼深处藏离殇

第326章 骑楼深处藏离殇(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月牙湾的洪水退去,留下泥泞与创伤,也留下生命的坚韧。林曦与阿娜尔辞别那些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农人,继续向东南而行,深入闽地丘陵。根据星晷古道的感应,一处微弱的能量节点,位于沿海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附近。此地毗邻大海,自古便是“下南洋”的重要口岸,侨乡文化浓厚。

数日后,他们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鹭岛镇”。镇子不大,依山面海而建,格局紧凑。最引人注目的,是镇中一条主街两旁鳞次栉比的“骑楼”建筑。这些楼房高二至三层,底层留出宽敞的柱廊人行道,供行人遮阳避雨,楼上住家,窗棂雕刻精美,虽经风雨剥蚀,仍能想见昔日繁华。街上店铺招牌多写中文,间杂南洋风情的图案与番文,空气中弥漫着海腥、茶香与一种说不清的、混合着乡愁与远洋气息的味道。老人坐在骑楼下抽水烟,眼神望向大海的方向,带着历经风霜的平静。

在文化交错处寻找归属。林曦与阿娜尔在镇尾一处安静的、由老骑楼改造的客栈住下。客栈主人是一位姓陈的寡居老妪,人称“阿婆陈”,衣着素净,步履从容,会说一口带闽南口音的官话,待人温和而略带疏离。她的小孙女阿珠,约七八岁,活泼伶俐,对阿娜尔这个“番婆”(当地对外来女子的俗称)充满好奇。

安顿下来后,阿娜尔对骑楼建筑和街市上异域风情的商品很感兴趣。林曦则更关注此地独特的人文气息。他能感觉到,这座小镇的魂灵,一半扎在脚下的红土地,另一半,则随着海风,飘向了遥远的南洋。星晷节点的能量波动极其微弱且稳定,似乎与某种绵长的、集体性的思念情绪有关,并无大碍,这让他有闲暇沉浸式地体验此地风情。

这日午后,阿娜尔在骑楼下看手艺人编竹器,阿珠跑过来,塞给她一颗包装鲜艳的南洋水果糖。阿娜尔道谢,剥开糖纸,甜味在舌尖化开。阿珠眨着大眼睛问:“番婆姐姐,你是从大海那边来的吗?见过我阿公吗?”阿娜尔一愣。阿婆陈闻声走来,轻斥孙女勿要无礼,眼中却闪过一丝黯然。

“无妨。”阿娜尔柔声道,蹲下身与阿珠平视,“姐姐从很远的地方来,但没见过你阿公。你阿公去了大海那边吗?”

阿珠用力点头:“阿公去了‘番边’(南洋)做生意,说赚了钱就回来盖大房子!去了好久好久了……”孩童的话语天真,却透出漫长的等待。

阿婆陈叹了口气,邀请阿娜尔和林曦到自家骑楼二楼的客厅用茶。客厅布置简朴,却收拾得一尘不染。正中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一对年轻夫妻(男子穿着西装,女子穿着旗袍),中间是襁褓中的婴儿(阿珠的父亲),背景是南洋风情的棕榈树。照片旁,供着一尊小小的妈祖像,香火不断。

饮着功夫茶,阿婆陈缓缓道出家中故事。她丈夫姓黄,年轻时家贫,跟随乡人“过番”到南洋谋生,在槟城开了间小杂货铺。夫妻俩省吃俭用,熬了十几年,生意刚有起色,丈夫却因水土不服染上恶疾,客死异乡。当时儿子(阿珠的父亲)尚幼。她本欲携子归国,又逢南洋战乱,航路中断,只得咬牙留下,独自抚养儿子长大。儿子成年后,思念故土,带着她和孙女儿阿珠,变卖家产,回到了这鹭岛镇,用积蓄买了这间骑楼,开了客栈。儿子儿媳前些年跑船遭遇风浪,双双罹难,如今只剩她与孙女相依为命。

“回来了,心就安了。”阿婆陈摩挲着照片框,语气平静,眼底却藏着深深的悲戚与坚韧,“只是这心里头,总有一半,还留在番边,留在他爹坟前。还有那些一起过番、没能回来的老兄弟……”

阿娜尔听得心酸,握住了阿婆陈粗糙的手。林曦静坐一旁,能感受到老妪魂海中那沉重而绵长的思念,如同海雾,笼罩着这座小楼。这思念,与星晷节点那微弱而持久的波动,隐隐共鸣。

接下来的几日,林曦和阿娜尔仿佛融入了小镇生活。阿婆陈知他们非寻常旅人,但见其温和有礼,也乐得有人相伴。阿娜尔帮阿婆陈料理客栈,学做当地小吃“土笋冻”、“海蛎煎”;林曦则有时陪阿婆陈去镇上的“侨批馆”(专门处理华侨银信汇兑的机构)取信,或是在码头看归来的渔船。他们见到了许多像阿婆陈一样的“番客婶”(华侨眷属),收到南洋汇来的银元和家书时脸上的欣慰,以及长久等待中那无法言说的寂寞。也见到了从南洋归来的老华侨,皮肤黝黑,带着异域口音,与亲人团聚时老泪纵横的场景。

这座小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部“下南洋”的辛酸史。骑楼下的每一盏灯火,都映照着跨越重洋的牵挂。林曦感到,那星晷节点的能量,并非自然之力,而是由这无数离散家族百年来的集体情感、记忆与祈愿所凝聚而成的一种特殊的“愿力场”,它微弱地维系着一种跨越空间的、精神上的连接。

这日,是妈祖诞辰,镇上举行隆重的祭典。天后宫前锣鼓喧天,舞龙舞狮,人山人海。阿婆陈也带着阿珠去进香。她换上一身干净的香云纱衫,虔诚地跪在妈祖像前,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海上亲人平安,祈求孙女健康成长。阿娜尔和林曦站在人群中,看着那袅袅青烟升向天空,仿佛带着无数祈愿,飘向遥远的南洋。

祭典高潮是“送王船”仪式。一艘精美的木质帆船模型被抬到海边,船上载着纸扎的日用物品和“金银财宝”,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点燃,送入大海,寓意送走灾厄,祈求风调雨顺,也寄托对海外亲人的思念与祝福。火光映照着海面,也映照着一张张饱经风霜、充满期盼的脸庞。

阿珠兴奋地指着燃烧的王船:“阿婆!船开到番边,就能见到阿公了吗?”

阿婆陈搂紧孙女,泪光闪烁:“会的……阿公在番边,也能看到这火光……”

那一刻,林曦魂海中的星晷节点微微一亮,与那冲天的愿力产生了短暂的、强烈的共鸣!他恍然明了,这节点之所以存在且稳定,正是因为这持续百年的、强大的集体信念在无形中滋养并“锚定”了它!这不是古道的力量,而是人道的力量!是无数“番客”及其家人,用他们的血泪、汗水与思念,在这特殊的时空交汇点,创造的一个微小奇迹!

祭典结束后,小镇恢复了平静。夜晚,阿婆陈在骑楼阳台摆上小桌,泡上功夫茶,与林曦阿娜尔闲话。海风轻拂,远处传来潮声。阿婆陈望着星空下漆黑的海面,轻声道:“人这一辈子,就像这海上的船,有时顺风,有时逆流,聚散离合,都由不得自己。能回到这生我养我的土地,守着这老屋,看着阿珠长大,我已经知足了。只是苦了那些……永远留在番边,或者沉在海里的乡亲……”

数日后,林曦感应到节点无虞,决定离去。临行前,阿娜尔将一枚能宁心安神的普通玉坠送给阿珠,又悄悄在阿婆陈的枕头下塞了些银钱。阿婆陈没有多言,只是默默准备了满满一袋自家晒的鱼干、虾米和糕点,塞进他们的行囊。

送到镇口老榕树下,阿珠抱着阿娜尔的腿不肯放。阿婆陈红着眼圈,拉着阿娜尔的手:“姑娘,林先生,你们是好人。一路保重。有空……再来看看。”

马车启动,渐行渐远。回望鹭岛镇,骑楼在晨光中静默伫立,如同无数望眼欲穿的身影。阿娜尔眼中含泪。林曦握紧她的手,轻声道:“根脉不断,乡愁不息。这便是人间最深沉的力量之一。星晷守护的,亦是这万千游子与故乡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由思念铺就的归途。”

没有宏大的结局,只有默默的告别与延续的生活。离散是常态,但记忆与文化的根脉,在代际间悄然传承,赋予生命以韧性与意义。

鹭岛镇的“番客谣”,让林曦和阿娜尔见证了比法术神通更恒久的力量——文化的韧性、家族的纽带、以及对“根”的坚守。他们的星晷之旅,也因此增添了更多关于“人间值得”的厚重注脚。前路依旧通向星晷节点,但身后那座海边小镇的灯火与祈愿,将永远在他们心中,留下一抹温暖的、关于“家”与“归途”的印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