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我在聊斋当合同工 > 第329章 唐音乡情绕梁间

第329章 唐音乡情绕梁间(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随着在“牛车水”盘桓数日,他们逐渐接触到更复杂的层面。他们见过衣锦还乡、捐钱修会馆的“头家”(富商),也见过在赌场输光积蓄、流落街头的“烂仔”;见过坚守传统、备受尊敬的“先生”(教师、医师),也见过完全西化、鄙夷故俗的“峇峇”(土生华人)。他们听到老辈人用夹杂着马来语词汇的方言,抱怨“红毛鬼”的欺压和“新客”(新移民)的不懂规矩;也听到年轻一代流利的英语交谈,谈论着电影和洋装。这里是一个浓缩的、变异的、充满张力的华人世界。

那星晷节点的异常,林曦也探查清楚了。并非外力破坏,而是此地上百年来,无数华工、商贾及其后裔,在异国他乡生存打拼,所凝聚的那股强大的、混杂着乡愁、坚韧、挣扎与希望的集体念力,无意中与深埋地下的、古丝绸之路上延伸至此的微弱星晷支脉产生了共鸣,使其能量场发生了奇特的“活化”与“变异”,更富有人情味与生命力,但也更易受此地情绪波动影响。这并非坏事,反而是一种文明生命力在异域扎根的体现。

这日,他们在客栈附近的茶室,偶遇一位姓林的老先生,是客栈陈老板的远房叔公,年轻时曾回乡考过秀才未第,后南来谋生,如今以代写书信为生,是街坊中有名的“老学究”。林老先生见林曦谈吐不俗,引为知音,常来攀谈。言谈中,充满了对“唐山”文化的眷恋与对现实的无奈。

“《春秋》大义,在于华夷之辨。可在这里,我们算华?算夷?”林老先生呷着廉价的茶,苦笑,“子孙们渐渐连官话都说不利索了,认的是英女皇,吃的是咖喱饭。我这把老骨头,守着这几本破书,还有什么用?”

林曦平静道:“文化如水,流到哪里,便滋养哪里,也会融入当地的泥土。只要心中还记得源头的方向,记得‘仁’、‘义’、‘礼’、‘智’、‘信’这些根本,是华是夷,又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地上,活出人的样子。”

林老先生怔了许久,长叹一声:“先生所言极是。是老朽执着了。”此后,他依旧教街坊的孩子认字,却不再强求他们背诵经书,而是多讲些历史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离别的日子到了。客栈陈老板备了简单的酒菜饯行。席间,他喝多了几杯,红着眼圈说:“林先生,阿娜尔姑娘,你们是从‘唐山’来的,见多识广。不瞒你们说,我有时半夜醒来,听着外面的车马声,会突然忘了自己是在哪里……只有闻到这粽子香,听到这乡音,心里才踏实点。这‘牛车水’,就是我们的‘根’啊!”

阿娜尔将一枚随身携带的、刻有安神符文的普通玉佩送给陈老板的小女儿作纪念。林曦则暗中在客栈地基下,留下一道微弱的星辰祝福,愿此间游子,平安顺遂。

离开“牛车水”那日,天空飘着细雨。骑楼下的茶室依旧人声嘈杂,巷口的宗祠书声琅琅。回望那片在雨中显得有几分朦胧的街区,阿娜尔心中百感交集。这里不是故乡,却充满了故乡的影子;这里的人变了模样,却依旧守着古老的情怀。

“他们的根,真的还在吗?”她问。

林曦撑开油纸伞,遮住两人,望向迷蒙的海天相接处:“根,从来不在固定的土地上,而在传承的文化里,在流动的血脉中,在每一个记得‘我从哪里来’的心灵深处。星晷守护的平衡,也包括这文明之火的传递,无论它燃烧在何方。”

没有宏大的结局,离散是常态,认同是过程。主角作为过客,见证了一段漂泊的生存史诗,然后继续自己的旅程。文化的酸甜苦辣,自在人心。

海船再次起航,载着他们驶向新的目的地。而“牛车水”的灯火、粽香与乡音,连同那在异域顽强生长的文化根脉,已成为他们星晷守护之旅中,又一幅难以忘怀的画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