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水浒,猎国之武正 > 第281章 逃学

第281章 逃学(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宣和元年正月初三,幽州城的年味正浓。昨夜一场小雪初霁,青石板路被晨光晒得半融,踩上去带着温润的湿意,街边店铺的红灯笼还在风中摇曳,偶尔有孩童提着灯笼追逐而过,笑声惊起檐角积雪,簌簌落在肩头,凉丝丝的却透着欢喜。

燕云王府的书房内,范正鸿正对着一幅新绘的《燕云疆域图》凝神细看。图上用朱砂标注着新纳入版图的辽西牧场、西域绿洲与蒙古部落,用青笔圈出各地土改的进度,赵鼎昨夜送来的粮草调度明细就摊在案边,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各州府的储备情况。他身着一件月白锦袍,腰间束着素色玉带,褪去了战甲的凌厉,多了几分文人理政的沉稳,指尖摩挲着舆图边缘,思索着新一年海外贸易的拓展路线——鸿盈坊的玻璃器皿与白糖在欧罗巴颇受欢迎,开春后便该派遣商船,打通更便捷的海上航道。

王爷,周邦彦先生前来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管家轻步走进书房,躬身禀报。

范正鸿抬眸,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周邦彦乃燕云文坛领袖,性情温雅,平日除了授课便是闭门着书,极少在正月里登门,更别说言称“要事”。他放下手中的玉尺,颔首道:“快请周先生进来。”

不多时,周邦彦身着一件藏青棉袍,步履匆匆地走进书房。他年近半百,须发微霜,脸上却带着几分少见的急切,进门便拱手道:“王爷,冒昧打扰,实在是事关重大,老夫不得不前来禀报。”

“周先生不必多礼,坐下说话。”范正鸿示意管家奉茶,笑道,“新春佳节,先生不在府中静养,反倒急匆匆赶来,莫不是承燕这小子又惹了什么麻烦?”

八岁的范承燕自去年起便拜周邦彦为师,学习经史子集。这孩子继承了范正鸿的几分跳脱,聪慧是真聪慧,可耐性子却不足,时常趁着先生不注意溜出去玩,为此周邦彦已来过王府两次,每次都是哭笑不得地告状。

果然,周邦彦坐下喝了口热茶,脸色稍缓,却依旧蹙着眉道:“王爷所言不差,正是承燕公子。今日辰时开课,老夫在学馆等候许久,却迟迟不见公子前来。老夫派人去府中询问,侍女说公子一早便穿戴整齐,说是去学馆上课,怎么也寻不到踪迹。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如今燕云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王爷推行教化,正是学子们用功之时。承燕公子身为王世子,更应以身作则,若是养成逃学的习性,不仅误了自己学业,恐也难服众人心啊。

范正鸿闻言,脸上的笑意淡了几分。他深知周邦彦所言极是,燕云虽已推行全民教化,可世家子弟的言行举止,向来是百姓们的风向标。承燕是长子,甚至于是太子,未来要承担起更多责任,若是从小便懈怠学业,确实不是好事。但他也了解自己的儿子,承燕虽调皮,却绝非顽劣不堪,今日无故逃学,想必是有什么缘由。

“周先生放心,此事我已知晓。”范正鸿沉声道,“承燕这孩子,我平日里是有些纵容了。今日我便亲自去找他,定要好好教训一番,让他知晓逃学的过错,明日便送他去学馆,向先生赔罪。”

周邦彦连忙摆手:“王爷息怒,承燕公子天资聪颖,只是心性未定,稍加引导便可,不必太过苛责。老夫今日前来,只是想告知王爷公子失踪之事,生怕他在外遭遇什么不测。

“先生顾虑周全,我明白。”范正鸿起身道,“幽州城虽治安良好,可孩子年纪尚小,确实让人放心不下。我这便派人四处寻找,有消息后第一时间告知先生。”

送走周邦彦,范正鸿即刻召来亲卫统领丘岳:“传令下去,封锁王府周边街道,派人在幽州城的街巷、公园、商铺等处寻找王世子,务必找到他的下落,切记不可声张,以免引起百姓恐慌。”

“遵命!”丘岳躬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范正鸿踱步走出书房,心中却并不十分焦急。他了解承燕的性子,这孩子胆子大却有分寸,绝不会跑到偏僻危险的地方,一有玄风的那只大孩子陪着,幽州城又是燕云的都城,治安严密,巡逻的士兵随处可见,想必不会出什么岔子。他沿着王府的长廊缓步走着,目光扫过庭院中嬉戏的幼子幼女,忽然想起承燕昨日还念叨着,想去城西的民俗园看杂耍,莫不是偷偷跑去那里了?

“王爷,您要出去找承燕吗?”赵持盈抱着刚满一岁的范承云,带着几名侍女迎面走来。她身着一袭淡粉棉袍,鬓边插着一支珍珠发簪,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方才听管家说,周先生来了,可是承燕又逃学了?”

范正鸿笑着点头,伸手逗了逗女儿粉嫩的小脸蛋:“可不是嘛,这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我正打算出去找找,想必是跑到哪里玩忘了时辰。

“你也别太着急。”赵持盈柔声道,“承燕懂事,不会走远的。不如我让厨房准备些点心,等他回来了,也好让他先垫垫肚子。再说了,今日是正月初三,正是孩子们玩闹的时节,或许他只是一时贪玩,晚点便会回来了。”

范正鸿心中一动,是啊,今日是新春佳节,寻常百姓家的孩子都在尽情玩耍,承燕却要按时去学馆上课,想来是憋坏了。他心中的火气消了大半,却依旧道:“话虽如此,可逃学终究不是好事。我还是出去找找,顺便也看看城中百姓的新年过得如何。”

他转身对身后的周昂道:“不必大张旗鼓,就我们两人,悄悄出去看看。”

周昂应了一声,跟着范正鸿走出王府大门。

此时的幽州城,热闹非凡。街道两旁的店铺早已开门迎客,鸿盈坊的分号前更是排起了长队,百姓们拿着燕云券,购买着各式年货与日用品。西域的商人戴着尖顶帽,吆喝着贩卖香料与地毯;高丽的货郎推着小车,售卖着精致的漆器与人参;本土的小贩则支起摊位,炸着油糕、糖画,香气弥漫在整条街道上。

范正鸿身着便服,混在人群中,丝毫不起眼。他看着身边面带笑容的百姓,心中满是欣慰。燕云推行的各项改革,让百姓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这样的太平景象,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

他沿着街道缓步前行,不时与熟悉的商户点头致意。走到城西的民俗园门口,果然看到里面人头攒动,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民俗园内,舞龙舞狮、杂耍、说书等各式表演正在上演,孩子们围着表演场地,看得津津有味。

范正鸿走进民俗园,目光在人群中仔细搜寻。舞龙表演的场地周围,一群孩子正踮着脚尖观看,他一眼便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小小的身影——范承燕穿着一身宝蓝棉袍,正挤在人群最前面,小手拍得通红,脸上满是兴奋。

“这小子,果然在这里。”范正鸿心中又气又笑,正打算走上前,却忽然看到承燕身边站着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约莫七八岁的年纪,身着一身鹅黄锦袍,梳着双丫髻,发髻上系着粉色的丝带,粉雕玉琢的小脸上满是笑容,正拉着承燕的手,指着舞龙的队伍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

范正鸿的脚步顿住了,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那小姑娘不是别人,正是北宋的荣德公主赵圆珠。

赵圆珠是宋徽宗的女儿,当年燕云与宋廷尚为友邦,互通有无,赵圆珠作为和亲公主,被北上的范正鸿带到了燕云。范正鸿念及她年幼,又是女子,并未将她当作人质,反而将她安置在王府附近的一座别院,派了专人照料,平日里也允许她与承燕一同玩耍。一来二去,两个孩子便成了青梅竹马的好友,时常一起读书、嬉戏。

范正鸿远远看着,只见赵圆珠拉着承燕的手,指着空中翻腾的金龙,兴奋地说道:“承燕弟弟,你看那龙多威风!前日我在别院,都看不到这么好看的表演。”

范承燕挺起小胸脯,得意地说道:“圆珠姐姐,这算什么!等会儿还有杂耍表演,有喷火、吞剑,可好看了!我特意今日来,就是想带你一起看的。”

“可是,咱们不去上课吗?”赵圆珠眨着大眼睛,疑惑地问道。

范承燕脸上闪过一丝狡黠,压低声音道:“我跟先生请假了!我说今日家中有要事,先生便准假了。圆珠姐姐,我们快走吧,杂耍表演要开始了!”

说着,他拉起赵圆珠的手,便朝着杂耍表演的场地跑去。两个孩子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小小的手掌紧紧握在一起,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范正鸿站在原地,看着两个孩子远去的背影,心中的火气彻底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他想起自己年少兄嫂还在时,也曾为了玩耍而逃课,只是那时的他,身边没有这样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更没有这样安稳的环境。如今承燕虽逃了学,却是为了带赵圆珠玩耍,这孩子,倒是重情重义。

他身旁的周昂低声道:“大哥,要不要属下把世子叫回来?”

范正鸿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无奈而宠溺的笑容:“不必了,咱们也去看看?”

他转身朝着杂耍表演的场地走去,远远地看着。只见范承燕和赵圆珠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聚精会神地看着表演。当杂耍艺人吐出火焰时,赵圆珠吓得捂住了眼睛,却又忍不住从指缝里偷看,惹得承燕哈哈大笑;当艺人表演吞剑时,两个孩子都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范正鸿看着这一幕,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赵圆珠虽是北宋公主,却也是个可怜的孩子,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燕云,身边没有亲人陪伴,唯有承燕能给她带来些许欢乐。而承燕,自小便是王世子,身边的人大多对他恭敬有加,唯有赵圆珠,能让他放下身段,像个普通孩子一样玩耍。

两个孩子的情谊,纯粹而真挚,不掺杂任何利益纷争,不被阵营立场所束缚。这在乱世之中,显得尤为珍贵。

范正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看完杂耍,又去买了糖葫芦、糖人,手牵手沿着湖边散步。承燕拿着糖葫芦,小心翼翼地喂给赵圆珠吃,赵圆珠则把自己的糖人分给承燕一半,两个孩子的笑声清脆悦耳,如同春日里的风铃。

阳光渐渐西斜,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范承燕看了看天色,对赵圆珠道:“圆珠姐姐,天色不早了,我送你回府吧,不然你府上的人该着急了。”

赵圆珠点了点头,依依不舍地说道:“小承燕,今日真好玩,谢谢你带我来看表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