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疑云(1 / 2)
飞行器在云层之上平稳飞行,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舱内灯光柔和,与窗外漆黑的夜空形成鲜明对比。顾清玥靠在舒适的座椅上,身上披着“牧羊人”提供的薄毯,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水,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她的目光,无法控制地落在斜对面那个静坐的身影上——林澈。
他保持着近乎完美的坐姿,背脊挺直,双手平放在膝上,那双星光流转的眼眸平静地注视着虚空,仿佛一尊没有灵魂的完美雕塑。只有周身若有若无的淡蓝色光晕,提醒着顾清玥,这具躯壳内蕴藏着何等非人的力量。自登机后,他便一言不发,对周围的交谈和环境变化毫无反应,只有当顾清玥稍有动作时,那星光之眸会极其细微地转动一下,确认她的安全,然后恢复原状。这种机械的、程序化的“守护”,比直接的威胁更让顾清玥心如刀绞。
“牧羊人”坐在她对面,依旧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学者模样,偶尔通过舷窗观察下方地形,或用加密通讯器低声下达几个指令,神态从容。他似乎察觉到了顾清玥的不安,温和地开口:“顾小姐,不必过于忧虑。‘方舟’基地有最完善的设施和安防系统,到了那里,你和林先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安置和……研究。”
“研究?”顾清玥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词汇,心头一紧,抬眼看向他,“‘牧羊人’先生,您所谓的‘第三条路’,具体是什么?您打算如何……‘处理’林澈现在的状态?”她用了“处理”这个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
“牧羊人”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深邃:“不是‘处理’,是‘引导’和‘稳定’。林先生现在的状态,可以理解为一种极其强大但不稳定的‘潜意识’或‘本能’占据了主导,而他作为‘林澈’的人格和记忆被暂时压制或深度休眠。我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意识场理论和逆向人格唤醒技术。我们需要借助‘方舟’的精密设备,首先全面扫描分析他目前的意识结构,然后尝试用‘星核’数据作为密钥,配合特定的共振频率,像拨动锁芯一样,小心翼翼地‘唤醒’他底层被压制的人格碎片,同时稳定那股强大的力量,使其达到一种……可控的平衡。”
他的解释听起来科学而严谨,但顾清玥心中却升起一股寒意。全面扫描?共振频率?唤醒人格碎片?这听起来更像是一场高风险、不可控的实验!她看向林澈,他依旧毫无反应,仿佛讨论的对象与他无关。
“这……风险有多大?如果他底层的人格……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唤醒失败,会怎么样?”顾清玥的声音带着颤抖。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没有直接回答风险,而是说:“科学探索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但这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唯一可能挽回他的途径。放任不管,他的‘本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最终可能彻底吞噬掉所有属于‘林澈’的痕迹,甚至……根据我们的一些推演模型,可能会引发无法预料的全球性意识场扰动。那将是真正的灾难。”他的语气带着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仿佛在陈述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全球性意识场扰动?顾清玥被这个可怕的描述震住了。她再次看向林澈,难道真的没有其他选择了吗?只能把他送上“牧羊人”的实验台?
“到了。”“牧羊人”忽然说道。
飞行器开始降低高度,穿透云层。下方是一片一望无际、在月光下泛着冷硬金属光泽的……冰原?飞行器悄无声息地降落在冰原上一个极其隐蔽的、与冰雪几乎融为一体的平台上,平台缓缓下沉,将飞行器吞入一个灯火通明的巨大地下机库。
“方舟”基地,到了。
机库规模宏大,充满未来科技感,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制服忙碌有序,看到“牧羊人”纷纷恭敬行礼,对状态诡异的林澈也只是投来训练有素、不带感情的一瞥,显然对此类情况早有预案。这里的纪律性和专业性,远超“灯塔”或“避风港”。
顾清玥和林澈被安排进一间宽敞舒适、设施齐全的套房,有独立的卧室和客厅,窗外是模拟的自然景观,几乎感觉不到身处极地冰盖之下。但顾清玥明白,这舒适的环境,同时也是最精致的牢笼。
安顿下来后,“牧羊人”带着一位头发花白、神情严肃的老教授来到客厅。“顾小姐,这位是杨教授,我们意识科学领域的首席专家。他会先为林先生做一些基础检测,以便制定后续方案。”
杨教授向顾清玥微微颔首,目光便锐利地投向了静立窗边的林澈,眼中闪烁着科学家见到罕见样本时的专注甚至……狂热。他拿出一个巴掌大的扫描仪,缓缓靠近林澈:“林先生,请放松,我需要采集一些基础数据。”
林澈的星光之眸转向扫描仪,又看向顾清玥,似乎在等待指令。
顾清玥心脏揪紧,她看向“牧羊人”,对方回以鼓励的眼神。她咬了咬牙,对林澈轻声说:“林澈,让他检查一下,好吗?也许……能帮你。”
林澈沉默了几秒,电子音响起:“指令确认。允许非侵入性扫描。威胁等级:低。”他站在原地,不再动弹。
杨教授开始操作扫描仪,一道柔和的光束笼罩林澈。仪器屏幕上的数据飞快滚动,杨教授的眉头越皱越紧,不时发出惊叹的低语:“不可思议……能量结构如此稳定却又如此复杂……意识活动频率远超常人阈值……底层确有微弱的、类似记忆回波的信号……但被强大的屏障隔绝……”
扫描持续了十分钟,杨教授收起仪器,对“牧羊人”低声道:“情况比预想的更复杂。他的意识场像是一个拥有绝对防御的堡垒,‘星核’数据可能是钥匙,但强行突破屏障的风险极高,可能引发意识海雪崩。需要更精密的准备和……更强大的能量引导。”
“能量引导?”顾清玥紧张地问。
“是的,”杨教授看向她,“可能需要借助基地的‘主意识共振器’,那需要巨大的能量供应,而且……需要一位与他意识连接最深的人作为‘锚点’和‘缓冲’,也就是您,顾小姐。过程可能会对您造成一定的……精神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