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国际化的新思路(2 / 2)
屏幕亮起,邮箱图标上显示着一个红色的“1”。她的心猛地一跳,点开邮件。
发件人正是梁安琪的助理。邮件内容比上次稍长,语气也缓和了一些,表示梁安琪女士浏览了提案,对“锦绣”的工艺和文化理念表示欣赏,但依然存疑。对方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锦绣”如何保证在大规模生产中保持提案中所展示的工艺水准?联名系列的设计主导权如何划分?如何确保此次合作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真正有深度的创作?
问题直指核心,也显示了对方并非敷衍,而是在认真评估。
苏晚深吸一口气,坐在床边,开始与海外沟通,回复这封至关重要的邮件。她必须字斟句酌,既要展现诚意,又要坚定地表达“锦绣”的立场和实力。她详细解释了柔性生产小组如何保障小批量高端定制的品质,阐述了希望以“创意共融、各展所长”的模式进行设计合作,并再次强调了“锦绣”渴望的是基于文化共鸣的深度共创。
夜深人静,只有她敲击屏幕键盘的细微声响和女儿平稳的呼吸声。初秋的夜晚已带凉意,她只穿着单薄的睡衣,专注之下,并未察觉。
不知何时,林长河走了进来。他显然已经洗漱完毕,看到苏晚蜷在床边,对着屏幕凝神思索的样子,他没有出声打扰。他只是默默拿起搭在椅背上的一件她的开司米开衫,轻轻为她披上外衣。
肩膀上突如其来的温暖让苏晚微微一怔,她抬起头,对上林长河沉静的目光。他没有问“怎么样了”,也没有催她休息,只是用眼神传递着无声的支持,然后便转身离开了房间,轻轻带上了门。
那件带着他体温的外衣,和那个无声的动作,仿佛给了苏晚最后一股力量。她拢了拢衣襟,整理思绪,继续回复邮件。
在邮件的最后,她郑重地附上了一个信息——“锦绣”品牌是第xx届中国“金梭奖”“最佳设计创新与文化融合奖”的获得者,并附上了奖杯照片和官方报道链接。“金梭奖”在中国设计界的权威性,是她证明品牌实力和设计高度的最有力注脚。
邮件发出,已是凌晨。苏晚带着疲惫和一丝不确定,躺回床上。
转机在第二天下午到来。梁安琪的助理直接打来了越洋电话,语气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热情和正式。她表示,梁安琪女士本人仔细阅读了苏晚的回复,并对“金梭奖”所代表的专业认可非常看重。梁安琪女士认为,“锦绣”对工艺的坚持、对文化的理解以及所展现的合作诚意,与她所追求的设计理念有很多契合之处。她被打动了,愿意安排一次视频会议,与苏晚深入探讨联名合作的可能性!
希望如同冲破阴霾的阳光,瞬间照亮了所有努力。凭借“金梭奖”的权威背书和“锦绣”独特而深入的文化理念,她们终于成功打动了这位极具影响力的华裔设计师,敲开了合作的大门!
苏晚挂断电话,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车水马龙,心中充满了振奋。这条国际化的新思路——借助文化共鸣者的影响力——终于看到了切实的曙光。与梁安琪的合作一旦成功,必将为“锦绣”在国际高端市场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充满想象空间的航道。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那个在深夜里默默为她披上外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