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无声的渗透(1 / 2)
初冬的果城,天空堆积着铅灰色的云层,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宋清河撤资试探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一种更为隐蔽、粘稠的压力,开始从四面八方悄然向高新区渗透。
会议由林峰亲自主持,与会的是吴婷紧急召集的规划、国土、环保、招商等部门的业务骨干。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高新区范围内,特别是边缘区域那些存在模糊地带或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地块信息。
“同志们,新区的建设,必须是阳光下的工程,容不得半点含糊。”林峰开门见山,语气严肃,“今天把大家请来,就是要对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我们要找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预警,提前布防。”
他指着白板上被重点圈出的几块地,其中包括李锐监控到的、宋清河关联资本正在接触的城北五十亩工业用地。“比如这块地,规划是仓储物流,但紧邻未来可能调整的城市功能区。类似这样的地块,是否存在土地性质变更的潜在冲动?是否存在未解决的历史纠纷?环保评估是否完全到位?这些,都必须一一厘清,建立清晰的台账和风险等级标识。”
各部门负责人纷纷发言,汇报初步排查情况。情况比预想的更为复杂,一些陈年旧账、权属模糊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林峰认真听着,记录着,他知道,宋清河就像一条嗅觉灵敏的鲨鱼,这些历史遗留的“血腥味”,正是他寻找的突破口。
宋清河并未出现在果城,而是坐在律所的会议室里,听取一位资深法律顾问的汇报。顾问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卷宗,是关于果城地方性法规、土地政策乃至历年会议纪要的深入研究报告。
“宋总,根据我们的分析,果城高新区在早期快速发展阶段,确实存在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弹性空间’,特别是在土地出让金的缴纳节奏、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以及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规划微调等方面,虽然大多已经规范,但历史的惯性依然存在,留下了可供解读的缝隙。”顾问推了推眼镜,谨慎地措辞。
宋清河微微颔首:“也就是说,并非铁板一块。”
“是的。而且,我们注意到,高新区内部,并非所有人都完全认同林峰副主任那种……过于严谨甚至可以说保守的风格。尤其是一些老资格的基层干部,习惯于过去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对于现在层层审批、事事留痕的做法,私下颇有微词。”顾问补充道,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信息。
宋清河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需要的,正是这些规则的缝隙和人的缝隙。“很好。继续深入研究,把所有这些‘缝隙’和‘微词’都整理出来,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我们要学会利用规则,甚至引导规则的解释,为我们所用。”
吴婷正在与一位来自沿海地区的企业家洽谈,对方对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配套很感兴趣。谈话间,这位企业家看似无意地提起:“吴主任,听说咱们这边最近土地管控特别严?我们之前在别的地方投资,有时候当地为了吸引项目,在一些细节上还是会适当变通的,不知道咱们这边……”
吴婷心中立刻警觉,面上却带着职业化的微笑:“王总,我们高新区欢迎一切合规合法的投资。我们的所有政策和管理规定,都是为了保障投资的长期安全和公平环境。只要项目符合产业导向,实力过硬,流程上我们一定会提供最高效的服务。”她滴水不漏地回应,既表明了原则,也展现了积极态度。
送走客商后,吴婷眉头微蹙。这已经是近期第三起类似看似无意、实则带有试探性质的询问了。对方似乎想从她这里寻找政策执行上的“灵活性”。她立刻将情况向林峰做了简要汇报。
“头儿,有新情况。”秦风的声音带着野外监控特有的低沉,“我们对王科长的监控发现,他最近和几个高新区老资格的基层所长、科长走动频繁,经常私下聚会。聚会地点都很普通,但谈话内容……似乎对现行的某些管理制度有些抱怨。另外,我们监测到有不明信号源,在尝试靠近管委会的通讯网络外围,手法很专业,像是商业间谍常用的设备,暂时无法定位具体来源,但指向与宋清河有关联的境外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