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困兽之斗(1 / 2)
陆天明与张克勤联手在金融领域布下的天罗地网,让林峰和他所推动的产业项目,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束手无策”。这种无力感并非源于能力的欠缺,而是面对一个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庞大系统时,个体力量的渺小与无奈。
尽管林峰亲自出面协调,召开了专题会议,但效果微乎其微。商业银行那边依旧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拖延、推诿,青州那边配套企业的资金链危机日益严峻,周岚几乎每天一个电话,语气中的焦虑与日俱增。
“林峰,又有一家精密模具厂撑不住了,如果下周再拿不到贷款,他们只能裁员停工,这会直接影响到‘克虏伯马赫’首批设备本地化试制的进度!”周岚的声音在电话里带着一丝沙哑,显然也是彻夜难眠。
“我知道,我正在想办法。”林峰只能这样安抚,但内心同样焦灼。他尝试联系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但远水难解近渴,审批流程漫长,而且对方也表示需要地方商业银行的配套和推荐。
陆天明这只老狐狸,手段太高明了。他从不亲自下场指令某家银行不放贷,他只是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种非正式场合,流露出对“某些过热领域投资风险”的“关切”,对“过度依赖外部技术项目”的“审慎看法”。信贷闸门。你甚至抓不到他任何把柄,他永远站在政策和风险的制高点上。
这天下午,林峰被陆天明叫到办公室“谈话”。陆天明的办公室依旧弥漫着那股沉稳的茶香和旧书卷的气息,他本人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色平和,甚至带着一丝长辈对晚辈的“关切”。
“林峰同志,坐。”陆天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亲自给他倒了杯茶,“最近工作推进中,遇到不少困难吧?我听说,‘克虏伯马赫’的一些配套企业,融资有点问题?”
林峰心中冷笑,面上却恭敬地回答:“感谢陆省长关心。确实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是部分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的风险评估过于保守,我们正在积极协调。”
“嗯,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嘛。”陆天明端起茶杯,吹了吹气,慢条斯理地说,“搞经济工作,尤其是开拓性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银行有银行的风控要求,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有时候啊,步子放慢一点,未必是坏事,可以把基础打得更牢靠,把风险考虑得更周全。”
他语重心长,仿佛全然是为工作和林峰着想:“特别是引进外资,更要慎之又慎。核心技术能不能真正拿到手?市场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形成新的依赖?这些问题,都要反复论证。我们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政绩和轰动效应,就给未来留下隐患啊。这也是我之前强调要规范管理、加强评估的初衷。”
这一番话,滴水不漏,既点明了当前融资困境的“合理性”,又再次敲打了林峰“追求政绩”的“冒进”,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林峰感觉像是全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无处着力,反而被对方的“道理”捆住了手脚。
“陆省长的指示,我们一定认真领会。”林峰只能公式化地回应,“但我们也会继续努力,争取在符合政策和风控的前提下,为优质项目和配套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有这个态度就好。”陆天明满意地点点头,“好了,你去忙吧。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向我汇报。”
从陆天明办公室出来,林峰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这种无形的、系统性的压制,比面对宋清河的明枪暗箭更让人窒息。对手隐藏在规则的后面,利用庞大的关系网和话语权,轻而易举地就能让他举步维艰。
回到发改委,他召来了刘佳和杨新民,三人在办公室里秘密商议。
“常规的行政协调路径,看来是被彻底堵死了。”林峰揉着太阳穴,声音低沉,“陆天明在省里经营多年,关系网太硬,我们很难从内部打破。”
“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产业链断掉?”刘佳焦急道。
“不能坐以待毙。”林峰眼神重新凝聚起锐利的光芒,“既然体制内的路走不通,我们就尝试从体制外寻找突破口!引入新的变量,打破这个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