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人才的发掘与培养(2 / 2)
她解释,学徒吏是从十五到二十岁的年轻人里选,跟着官员学做事。学记账、学分配、学调解纠纷。一年后考核,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回去种地。
“我们不能再靠一个人撑着。”她说,“一个人看得再远,也挡不住风雨四面来。我们要建的不是一座村子,而是一支队伍。”
散会后,艾琳回到文事堂。桌上多了两份报名表,是第一批学徒吏的申请。她一张张翻看。有工匠的儿子,有巡逻队员的妹妹,还有一个是那天组织孩子捡瓦片的男孩。
她拿起笔,在男孩的名字旁画了个圈。
天快黑了,烛火点起来。她合上名册,叫人把科尔和玛蒂找来。
“工务这边,下周要修两条引水渠。”她对科尔说,“你自己排人,报计划给我就行。”
科尔点头,“我想让东区那几个互助组轮流上,每天换一组,避免累垮。”
艾琳说:“可以。”
她转向玛蒂,“仓政要立新规矩。每一笔进出,必须双人签。账本每天抄一份,贴在粮仓门口,让大家都能看。”
玛蒂记了下来,“我明天就办。”
两人走后,艾琳坐在案前,墙上挂着那张手绘的领地全图。她盯着看了很久。东边要建磨坊,西坡要扩田,北岭还得设一个中转站。这些事,不能再她一个人定。
她抽出一张新纸,开始写。标题是“人才培养细则”。第一条:所有岗位设副手,主责人出缺时由副手接替。第二条:每月考核,连续两次不合格者调离。第三条:学徒吏必须轮岗,至少经历两个部门。
她写到一半,记账员送来一份名单。是报名学徒吏的年轻人,共二十三人。
她接过名单,放在图纸旁边。烛光下,她的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屯长。
“匠坊那边问,曲面犁什么时候批量做?”
“让他们等两天。”她说,“先把人安排好。”
屯长又问:“技改组的水力磨谷机,七天期限快到了。”
“到时候看成果。”
屯长走了。
艾琳继续写。第四条:设立“实务考评”,每季度组织一次模拟任务,测试应对能力。第五条:所有新任协理、副使,必须带一名学徒吏见习三个月。
她停下笔,看向门口。风从门缝吹进来,烛火晃了一下。
她伸手扶了扶烛台,火光重新稳住。
名单还在桌上,她拿起最上面那一张,是那个男孩的。名字叫林远。十五岁,识字,会算数,志愿是“想学管事”。
她用镇纸压好名单,拿起笔,在人才培养细则的末尾写下最后一句:
“凡报名者,三日内面试,由工务、仓政、记账三方共同评定。”
她放下笔,抬头看墙上的图。目光从黑土原移到东堡,再到北岭洼地。
她的手慢慢落回桌面,指尖碰到了那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