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文化交流的盛会(2 / 2)
这时,一个年轻的农夫挤到前面,大声问:“这些东西好看是好看,可对我们种地有什么用?”
不少人附和。艾琳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她带着大家走到另一片区域,那里陈列着几件改进后的日常用品。
“北方的防寒衣编织法,已经被我们用来改造成冬季劳作服。”她拿起一件厚实的夹袄,“比原来多保暖两个时辰,而且不影响弯腰干活。”
她又指向一组陶罐:“这是根据南方储粮罐改良的版本,已经在三个村子试用。霉变率下降了六成。”
现场响起一阵低语。有人开始讨论能不能把自己的织布方法也拿出来试试。
艾琳趁机宣布:“从今天起,成立‘民间智慧汇编小组’。任何愿意分享经验的人,都可以到文事堂登记。我们会派人记录,整理成册,然后发给所有村子参考。”
这个决定得到了广泛支持。当晚,报名人数就超过四十人。
第二天是盛会的第三天。广场上多了许多互动摊位。人们可以亲手尝试不同的编织技法,学习简单的异地方言问候语,或者品尝各地带来的特色食物。孩子们组队参加“文化寻宝”游戏,拿着地图找寻隐藏在各展区的小物件。
艾琳一直在人群中走动。她听一对老姐妹谈论她们小时候学绣花的经历,也听几个少年争论哪种鼓点更适合开耕节。没有人再提“浪费时间”这样的话。
中午时分,她在主台前停下脚步。台上正在表演一场合奏。北方的笛、南方的鼓、东村的弦琴,原本互不相干的声音,此刻竟融合成一段完整的曲子。台下坐着不同年纪的人,有的闭眼聆听,有的轻轻跟着打拍子。
她看了一会儿,没说话,转身走下高台。她脱掉外袍,卷起袖子,走进一个手工教学区。那里有几个孩子正笨拙地学编草环。
“这样捏住茎部,再绕过来。”她蹲下来,拿起一根草条,慢慢示范,“用力要均匀,不然容易断。”
一个小女孩抬头问:“你也会这个?”
“我小时候也有人教我。”艾琳说,“现在轮到我教别人了。”
太阳偏西,广场上的活动仍在继续。有人在交换种子样本,有人在讨论如何把某种染料用在日常衣物上。一名老工匠拉着艾琳的手,说要把祖传的榫卯图样捐出来。
她点头答应,记下名字。
最后,她站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这里摆着几张桌子,上面全是手写的纸页。有人正在口述,书记员快速记录。标题写着《各地生活技艺初录》。
艾琳拿起一页看了看。字迹潦草,但内容清晰。讲的是如何用草木灰混合黄土修补屋顶裂缝,经久不漏。
她把纸放回原处,转身走向人群。
远处,一名少年正试着将两种不同颜色的毛线交织在一起,织出新的花纹。他的手指还不熟练,线团几次滑落。
他捡起来,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