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6(2 / 2)
在这当中,尤其许多信奉明尊的信徒最是激动,许多人跪在道路两侧不断叩首,便连额头都隐现血迹。
刘伯温等一干谋士紧紧跟随在赵禹身边,他们虽然皆是文士,耐不住骄阳烤灼乘马长途跋涉,但受到百姓热烈的气氛感染,仍然不辞辛苦坚持下来。哪怕面红入霞,汗流浃背,然而看到百姓们欢呼迎接的情境,心情仍然激荡无比。这是盛世的兆头,这是他们一点一滴夯下一个擎天大厦的根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男人该有的抱负,这是一个儒者最崇高的理想而今天,他们终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队伍再往后则是明教一干头目们,杨逍、殷天正等一行人。与前方的总管府幕僚相比,他们这一群人有武功在身,尚能耐得住炎热,形象不算狼狈。然而他们的表现比之前面的总管府一干幕僚则要显得更加狼狈,且不说杨逍一脸凝重口不能言,他身后的彭和尚、说不得等人早已经激动地热泪盈眶,泪水打湿了衣襟
他们失败太久了,他们对成功的等待渴望太久了明教传播到中土之后,便以扫进世间不平为己任,他们聚众为乱,杀官造反,所为一切皆是为了缔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然而挫折阻力太多,屠刀热血看得太多,唯独成功的喜悦品尝太少了
而今天,他们堂而皇之行走在大道上,身披荣光,享受百姓们发自肺腑的顶礼膜拜。他们头顶着过往牺牲的英灵,脚踏残暴鞑子的血肉尸骸,走向江南文萃繁华的中心圣地。那里是他们新的,他们将在那里踏上更辉煌的路程
明教这一干头领再往后,则是连绵的马车队伍。这些马车上,或是装载了户籍书册,或是珍贵的资料古籍。除此之外,便是许多女眷老幼。
杨青荻等三女同乘一辆马车,除此之外,尚有殷离,还有喜欢热闹的杨不悔。
车厢外人声鼎沸,少女们按捺不住心中好奇,不时撩起车帘往队伍外面热闹的人群望去。看得多了,心中自然生出许多感触。杨青荻禁不住感叹道:“怪不得男人总将天下挂在嘴边,人山人海的百姓顶礼膜拜,这样一份无上荣光的尊荣,又有哪个能抵抗得住”
周芷若一路笑而不语,她自幼与父亲生活在汉水畔,对于底层民众心中所想了解甚多。看到人们充满希望的笑容,越发明白要享受到这一切是如何的不容易。而令她倍感自豪的是,享受这一切的正是那个往后将与她携手一生的男人
几女兴高采烈的谈论,杨不悔却缩在车厢角落里,神情颇有些不自然,尤其不敢面对殷离的目光。小昭心思敏锐,隐隐察觉到杨不悔的异样,便问道:“不悔姑娘,你可是感到有什么不适”
杨不悔忙不迭摇头,殷离则在一边笑道:“这姑娘春心萌动,定是想念我那表哥了。不悔姑娘,你且放心吧。我听我爷爷说,这次有教主出手相助,张无忌他去营救六大派那些蠢材的行动必然会很顺利,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我爹去迎接狮王,算算曰子也差不多快到了。虽然咱们明教与武当派关系越发僵了,可狮王毕竟是张无忌的义父,他若回来了,你还愁你那位无忌哥哥不会赶过来相见”
杨不悔听到这话,脸都白了一层,忙不迭摆手道:“我、我哪有那么想我在想旁的事”
这般语无伦次的模样,令得不明所以的几女益发哄笑起来。
不知幸或不幸,与同行这些人诸多感姓相比,赵禹哪怕在此时,心情仍然保持着极端的冷静。他视线越过那些攒动的人头,落在田野与远处的城池上。
连年厮杀战争,原本极为富硕的集庆周边土地都遭到波及,许多土地渐渐荒芜下来,短短几个月的休整修养,根本不足平复大战的创伤,在这庆祝大胜的热烈氛围中,掩饰不住的是元气大伤。
他心中很冷静的盘算着,拿下集庆之后,留给他休养生息的时间已经极短了。而作为正义王道之师,哪怕即刻开始北伐,为了保存中原大地所剩不多的元气,所谓以战养战的策略也不能采用。未来的任务仍很艰巨,要想在战事和民生休养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仍需要战战兢兢,殚精竭虑的去摸索。
徐达等众将列阵在集庆城外十余里的坡地上,眼见到赵禹的旗帜在地平线上升起,军阵缓缓向前移动迎接去。随着鼓声响起,大军发出整齐如一,惊天动地的呐喊声:“恭迎大元帅,万胜万胜”
护送的人马在城外驻扎,赵禹轻装简从,在徐达等人的簇拥下打马走向集庆城。穿过人山人海,终于抵达集庆城经过紧急修葺已经再次雄壮无比的城门前。
徐达在赵禹身后指着城头上那空空匾额,笑道:“番邦胡语不足传承,还要请大元帅为此雄城赐名”
赵禹吸一口气,声音清越道:“汉统复兴,上应天命,此城应天”。
303章士农工商皆劝进
当赵禹亲自手书的“应天”挂上城头时,百姓们的欢呼声再次响彻天地之间
赵禹站在城楼上,身披黄金甲胄,接受城内城外无数百姓顶礼膜拜。
随后,一干人下了城墙,一起往应天城中已经整理好的大元帅府行去。
城内的民众比之城外要少许多,然而街道之上仍然拥挤不堪,人人皆想瞻仰赵禹这位大宋帝裔的风姿,万人空巷,入眼皆是攒动人头,几乎看不到一寸土地
对于应天城当下的局面,赵禹尚算满意。徐达是真正有大将之才的得力臂助,不知能够完全领会到赵禹的意图,并且也能将事情做到完美。
虽然经过长达数月的惨烈厮杀争夺,应天城并未成为满目疮痍的一片瓦砾,民居建筑虽然仍可看到一丝战争摧毁的痕迹,但在断断两个月间,已经修葺得有些模样。最令赵禹感到满意的,是城中民心的平复和稳定。
大凡长达数月的围城之战,无论交战双方怎样立场,一旦城破,民众们总会陷入持续的惶恐当中,市面凋零,民不聊生都是寻常。
可是赵禹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街道上民众并未有太多惶恐情绪,对于大军入城也并不太过抵触畏惧。如此一来,后续稳定应天局势并向周边辐射接管的工作便会顺利简单得多。单单这一项,便足以胜过破城之功。
徐达紧紧跟在赵禹身边,一面向他介绍应天城中形势,一面兴之所至指点着街道建筑讲述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