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2(2 / 2)
于是,我、吴叔和乞丐坐了下来,商量起路线来。
吴叔说道:“如今咱们身在洛川,最好走洛川、黄陵、铜川然后直抵西安府,按咱们目前的速度,大概五天左右便可抵达。”
我和乞丐听完后都觉得可以,这样安排也是当下最佳前进路线。
至于我到黄帝陵之事,如果再不影响大家行程的前提下,大伙都可以去瞻仰一下黄帝,如果影响行程,我就单独前往,吴叔和乞丐带领车队先行,我随后再铜川和大伙会合。我把我的想法和吴叔说了一下,吴叔觉得可行。于是,吴叔和乞丐去整理了一下货物和安排一下行程,就准备启程出发,到达洛川镇吃午饭,然后在天黑前赶到黄陵县城。
我们一行沿着官道大约走了半个时辰,便看见了洛川的集镇,洛川也算是陕北地区比较有名的货物集散地,人多而杂,货足而乱是洛川的真实写照。我们到了洛川找了一家比较干净的店面,点了很多可口的饭菜,大伙吃的津津有味。自绥德一别,就没有好好享受食物带来的美味了。大伙吃饱喝足,歇了一个时辰,然后收拾行李便又继续赶路。
话说从洛川到黄陵县,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一路行过来,其他都还顺利,就是这道路全是曲曲弯弯的,走的人晕头转向,大伙从出发前的斗志昂扬,到现在的如霜打的茄子一般有气无力,这也难为大家了。好在,我们在申时左右总算赶到了黄陵县城,吴叔带着大伙在县城内找了一家比较靠谱的客栈,安顿好行囊,吃饱喝足,就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我则心系女将军之事,牵了踏青准备前去黄帝陵看看。
不巧被吴叔撞见,吴叔笑呵呵的说道:“天成,你也这要去黄帝陵现在已经很晚了,等明日天亮再去也不迟呀”
我笑着说道:“吴叔,您知道我的个性,心里藏不住事,有点啥事就想立刻弄明白,我要今天晚上不去,恐怕今晚都睡不着觉了”
吴叔无奈的摇摇头说道:“要不我让乞丐陪你一起过去,那地方现在黑灯瞎火的,你两一起还有个照应。”
我摇着头说道:“不用了,让他们好好休息吧,我也就去随便看看,没什么大事”
说完,我就牵着踏青出了客栈的大门。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县城往北约一公里左右的桥山上。说起桥山,可颇有来历,之所以叫桥山,是因为桥山东西两侧被沮河包围,站在桥山上往下看,左边是水,右边还是水,就好像水从山中穿过一般,因此得名桥山。
而这沮河也是颇具神话色彩,沮河原名“祖河”,据说黄帝被黄龙带走之日,在桥山之巅,众人不舍黄帝离去,纷纷痛哭流涕,人多势众,几万之众,一时间泪水汇聚成河,自山上流下,变成为了现如今的沮河。
我骑着踏青快速穿过黄陵县城,不一会便来到了桥山脚下。
当我第一次直面桥山之时,一股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是上古时期黄帝丰功伟绩的霸气是五千年王侯将相膜拜的志气还是这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宝气
此刻,我已分不清楚
面对这位华夏先祖,我的脑海如同被掏空一般,没有一丝丝的的杂念。我驱马继续向前,每走一步,在心底深处都能清晰的感觉到,几百几千年前,各朝各代文武百官至此膜拜的场景。
汉武帝,唐太宗,明洪武,清乾隆,每一个人经过此处那下脚的声音在我心底来回回荡。不知不觉,穿过一片浓密的柏树林之后,便看到了一座威武武雄壮的石狮,确切的说也算不得上狮子,三分雄狮之容,三分貔貅之貌,三分古兽之怪,下书“黄帝陵守护神”六个大字。
相传黄帝南征北战,骑得不是马,而是一头来自天庭的神兽,上天入地,能征善战,为黄帝驰骋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不知此物是否为黄帝所用的那个我继续驱马向山上走去,黑暗中,这满山的古柏黑的郁郁葱葱,为黄帝陵的神秘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感叹间,已被面前的一座石碑挡住,石碑为长形,上书“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
此刻,终于见到了久负盛名的“下马碑”,心情无比的激动,那种对黄帝无比的崇敬之意瞬间涌上心来,我赶紧跃下马来。
我轻轻的拍了一下踏青,踏青会意的钻进树丛而去。虽然我不是什么镇守一方的武将或是权倾朝野的文臣,仅仅只是一介乡间草民,但是我面对黄帝的敬意,丝毫不减。
而这个“文武百官至此下马”碑也颇有些来历,据记载为明洪武朱元璋所立,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无缘无故的立一个石碑写下此文呢这其中倒还有些说法,相传元朝泰定帝间,有个知府的儿子骑马在桥山打猎,当时看守黄帝陵的老头拦住了知府的儿子,并狠狠的揍了一顿,那知府儿子灰溜溜的回去报告父亲,知府被气的不打一处来,写信下令当地县令要严惩看守黄帝陵的老头,可这县令却不是一个酒囊饭袋之徒,对黄帝陵颇有敬意,于是写下一首诗痛骂知府:
黄帝功德厚,子孙岂敢忘。
纵子作恶端,骑马闯陵园。
祖先未降罪,史府欺县官。
轩辕英灵在,吾来把案断。
写完之后,连同知府的信件连夜上报给泰定帝,泰定帝看后勃然大怒,立即降旨罢了知府的官,并委派县令严惩知府,最后给了县令三种特权,而后一年又发布法令保护桥山黄帝陵,发展至明洪武朱元璋时,就有了这“文武百官至此下马”碑。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朝的皇帝,对古代轩辕黄帝的敬意都是毕恭毕敬。
我默默的注视了一会,那种百官至此下马的场景又一次在我脑海中呈现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盗墓贼冒犯黄陵,斗白影圆梦鸳鸯
不容我多想,我沿着台阶继续向桥山之巅前行,不一会便来到了“汉武仙台”处,“汉武仙台”为明嘉靖年间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此台为黄土夯筑而成,始建于元封元年。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据后人相传,当年汉武帝令甲士修筑这座“祈仙台”时,汉武帝命令士兵一人一担土,一夜之间在桥山巅,黄帝陵墓的对面,修起了一座九转ot祈仙台ot。
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下令十八万大军,列队桥山、马家山、印台山,宫乐四起,士兵个个俯首肃立。汉武帝卸下征战的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一人独步走向ot祈仙台ot,一来向黄帝显战功,二来向黄帝祷告自己也想长生不老,和黄帝一样,将来成仙,乘龙升天。致祭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讲的ot十八万大军祭黄陵ot的故事。
他修筑的ot祈仙台ot,挂过盔甲的柏树,都留给后世人攀登怀古,更有谣言“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为千年黄帝陵披上了更为神秘的雾莎。
穿过“汉武仙台”,便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