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自知难逃一死(1 / 2)
嬴政不屑冷笑:“一群草民罢了,能掀起什么风浪!”语气已恢复平静威严。
杨凌心头一紧,知嬴政脾性,却不得不劝。他深吸一口气,尽量平和说道:“陛下,话虽如此,但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不加以安抚,只怕会酿出事端。”
嬴政闻言微挑眉梢,他岂不知此理,只是身为帝王,自有威严与考量。他沉默片刻,方缓缓道:“那你以为,该如何安抚?”
杨凌早有思量,此时便答:“陛下,臣以为当先发布告示,阐明荆轲罪行与惩处。同时表明陛下治国决心与爱民之心。其次可派遣官员士人与他们沟通,了解诉求,化解怨气。”
嬴政听后颔首称许:“嗯,言之有理。便依你之意去办。”顿了顿又补充:“务必让他们知晓,朕是为秦政稳定与百姓福祉方才如此。”
杨凌领命欲退,此时又一名侍卫入内禀报:“陛下,在荆轲牢房中发现一封密信。”
嬴政一怔,随即蹙眉:“密信?何种密信?呈上来。”
侍卫奉上密信,嬴政拆阅,见满纸荆轲笔迹。细读之后冷笑道:“原是荆轲遗书。他在信中认罪,并向朕致歉,表达对秦地的忠诚。哼!他倒是机敏,自知难逃一死,便想借此博取朕之同情与百姓谅解。可惜,他打错了算盘!”
杨凌闻言亦惊,未料荆轲会留此遗书。他忍不住道:“陛下,荆轲此举虽显狡黠,但也表明他已认识过错。我们可否考虑给他改过之机?”
嬴政摇头坚定道:“不可!荆轲罪行不可宽恕!他竟敢行刺朕、挑战朕之权威!如此重罪岂能轻赦?若开此先例,往后岂非人皆可来行刺朕?”
杨凌听闻此言,心头猛地一颤。他清楚嬴政的顾虑与思量,却依然试图为荆轲寻得一丝生机。他深深吸了口气,努力使自己的语调听来既沉着又坚决:“陛下,微臣明白您的顾虑。然而,倘若我们愿意给予荆轲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或许正可向天下彰显我秦国的胸襟与气度。长此以往,说不定能令更多像荆轲这般的人物消减反抗之心。”
嬴政眉头微蹙,他虽懂得杨凌话中深意,却并未全然认同。静默片刻,他才慢慢说道:“杨凌,你的提议虽不无道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荆轲所犯并非寻常过错,他意图行刺于朕,这是对朕的威权、更是对秦国安稳的悍然挑衅。若如此轻易宽恕,朕的威严将置于何地?秦国的律法又该如何取信于民?”
杨凌听罢心头一紧,自知此番谏言颇为冒险,却仍不愿放弃努力。他咬了咬唇,继续恳切陈词:“陛下,臣知荆轲罪孽深重,但臣亦相信他已意识到自己铸下大错。若我们能允他戴罪立功,为秦国尽忠效力,或许能化敌为友,更让天下人见识到我秦国的包容与强大。”
嬴政再度陷入沉默。他承认杨凌所说确有几分道理,却仍难立即做出决断。他举目望向窗外,胸中情绪翻涌难平。
恰在此时,又一名侍卫快步走入,向嬴政行礼后禀报:“陛下,宫外聚集的百姓与士人愈来愈多,他们扬言若不为荆轲讨个公道,宁愿饿死在城墙之下。”
嬴政闻言冷冷一笑,转身直视杨凌,语气中满是愠怒:“杨凌,你可看见了?这恰是荆轲所图谋的结果!他企图借刺杀朕制造动荡,令我秦国陷入内乱!如此重罪,岂能说赦就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