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 不敢再作反抗(2 / 2)
其手下骑兵也一个个翻下马来,放下了兵器、铠甲接二连三落地,一声声碰撞如丧钟回响,仿佛告别了昔日辉煌。
阿剌高喊:
“阿剌在此,求降!”
他开口用的是官话,只有大明朝才这么讲话。他的声音在战场之上久久回荡。
孙镗胸膛一振,带头呐喊:
“大胜!大胜!大胜!”
杨洪看着身上沾满血迹的骑兵,听着步兵们激动地喊叫,却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只觉得心中沉甸甸的。
接受投降的人是孙镗。
但杨洪本来没这个打算。
只要一接受投降,就得押解战俘进京,皇帝还要在午门亲自接见,举行献俘仪式,把这些俘虏一一报上名册给天子看。
如果这次是由杨洪带头进献战俘,难保不会惹得皇上起疑心。
而且,对于这些被俘的人而言,身份不同,命运也就完全不同。权贵之家还能留条命,可能得到点体面对待;但普通的士兵,多半没有好下场。
这种明显的区别待遇,也让敌军的上层人物更愿意选择投降。
不过杨洪也注意到,孙镗命骑兵缴了瓦剌士兵的械后,就把这些人马不停蹄地带回了居庸关。
打仗时士兵们拿俘虏发泄怒气,原本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不牵扯到重要贵族,一般统帅不会去插手。
杨洪性格保守,他的看法是:只要上面稳住局面,
就像现在,阿剌已经表示投降,普通兵士也就只能放下兵器、接受命运,不敢再作反抗。
他最终还是没能忍住,冲孙镗问出那句:“孙都督,您这是要干什么?”
听到这话,孙镗回头朝他一拱手,说道:“杨将军,这天底下都是皇上的地盘,各地的百姓理当由朝廷来统管。北方草原,本也就是我们大明的一部分。”
杨洪愣住了,孙镗的话与他方才的问题,好像完全不是在一条思路上。
而孙镗也不多加解释。
在京城这边,朱祁钰亲自前去看望伤员后,直接找到于谦。
“陛下,眼下被抓回来的俘虏已超过了三万人。”
这是于谦给出的初步估算。
“按着我大明朝的制度,他们该当如何处置?”
朱祁钰在军帐中坐下,提出了这个话题。
于谦答得干脆:“男子了发去劳役,妇女分派去做家仆,贵族另作安排。”
这本就是朝廷惯用的处置方法,特别针对一般士兵俘虏。
朱祁钰听了之后按了按眉心。这样做虽能充分利用他们作为劳动力的价值,但他接着又问道:“贵族呢,又该怎么处理呢?”
于谦一怔,但很快便讲起一段旧事:
洪武二十一年时,明军在捕鱼儿海一役,斩杀了好几万敌军,抓获的贵族、嫔妃、文武百官,乃至家属和百姓军人加起来近九万人,就只有元主本人仓皇逃走。
当时的北元政权几乎所有的上层都被俘虏,连逃跑皇帝的王妃也在押解途中遭到了军兵的糟践,这是蒙古皇族历史上少见的奇耻大辱,其程度几乎能与宋代的“靖康之耻”比肩。
事后很多北元的达官贵人被卷进了蓝玉案件之中,因连带罪名而被牵连致死的人不在少数,多数最终难逃一死。
总的来说,不论是普通士兵,还是贵族阶层,大部分人终究都活不了,只是相比普通百姓来说,贵族牵扯的范围更广,带来的麻烦更大。
听罢这些过往的血泪往事,朱祁钰默默聆听,将一切都牢记在心。
当年明军攻下大都后,徐达甚至亲自守在城门下令连续三天,将许多重要人物如达鲁花赤、怯薛等在内的北元全都处置了。当时,整个大都城最后仅剩下不到一万人活着。
战争的残酷容不得一丝心软,什么“不杀投降的人会遭殃”,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沉思许久后,朱祁钰轻轻叹了口气,然后说道:“我让孙镗等诸将把所有的战俘统统带回京城。于尚书,你应该猜得出其中的用意吧?”
听了皇帝这番话,于谦轻轻点头:“如果真是按照陛下的设想,那是因为咱们大明确实急需劳动力。比如制造硝药这样的事,这次战事动用了这么多人,照这种速度下去,恐怕要没劳力可用了。”
朱祁钰盯着于谦,又问:“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何这些年来天下贼寇层出不穷?我们大明也不是没对贵族们给过活路,然而像也先、脱脱不花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出自权贵,为什么总要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