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六章 臣感到荣幸(2 / 2)
打了二十下后,锦衣卫收了棍子,兴安已经快要不行了。
“带下去,让太医看看。”
这时朱祁钰才开口,语气平静地说。
兴安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每一棍都狠狠地打在众臣的心头。
“如果没有其他事,就退朝吧。”
走进偏殿后,朱祁钰转身朝太医院走去。
太医院在端门东边。
朱棣定都北京时,利用原来的官舍作为各衙门办公的地方。
正统七年,朱祁镇在东边新建了许多官署,太医院就在其中。
因为建在东边,所以太医院的大门都朝西,面对着皇宫。
兴安被送到这里,而不是把太医请进宫里,朱祁钰有自己的想法。
明朝的太医水平怎么样?
太医刘纯曾用死囚做双盲实验,用了上千个死囚,试验了五千多种药方。
这个做法为中医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出现了杨继州、李时珍等一批名医。
一个简单的道理,从朱棣开始,朝廷允许太医用死囚做研究。
就像景帝,曾经下令让神机营用死囚测试火炮和火铳的威力。
当然,那是景帝,不是现在的朱祁钰。
现在太医院的院使是董宿,就是《奇效良方》的作者,后来在成化年间由方贤继续补充完成。
而那个方贤,现在还在担任院判一职。
皇帝来了,太医院的人都迎了出来。
朱祁钰看着一群老者和年轻人,皱着眉头没说话,直接走到兴安的病房前。
董宿作为院使,自然跟在旁边。
“怎么样?能治好吗?”
朱祁钰看着兴安,问董宿。
“伤筋动骨一百天才能恢复,大珰已经喝过药了,只要好好休息就行,但千万别碰伤口。”
董宿弯下腰回答。
当皇帝的御医,随时可能被革职、责打、流放、砍头,甚至灭族,这在皇帝心情好的时候很常见。
比如太医高启智,因为给太皇太后张氏治病不好,结果被砍了头。
当时太医院的院使就是他,被罚了一年俸禄;而右院判刘憬则被革去了官职。
其实高启智是因为拿不定主意,去问了刘憬,结果把张氏给治死了。
而刘憬,正是刘纯的儿子,现在刘纯是南京太医院的院使。
做皇帝的御医,真是处处危险。
朱祁钰也明白这一点,后来刘纯在南京让医官们选了二十个得哮喘的犯人。
然后让衙役每人打了二十大板,再分成四组,每组五人,进行对比实验。
最后只有一组成功,不仅哮喘好转,连伤口也好了。
这也说明,当一个人身上有多种病时,医生必须先治主要病症,其他病则靠饮食调养才能见效;如果同时用多种方法,反而会失败,这就是中医的一种验证方式。
所以董宿才让兴安吃完药后好好休息。
朱祁钰点点头,看着董宿说:“朕对医术不太懂,想请教董院使。”
听到这话,董宿挑了挑眉,觉得这事挺新鲜,便恭敬地说:“臣感到荣幸。”
明朝的医学,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不过中医讲究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
一人一方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年龄、身高、胖瘦等都要根据情况调整药量。
人体试验,使得明朝医学人才不断涌现。
到了李时珍,他提出了高温蒸馏杀菌的概念。
晚明时期,种痘法更是开启了人工免疫天花的新时代。
从《普济方》到《瘟疫论》,中国传统医学有了飞跃式发展,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医学了。
不能因为皇帝死得早,就认为明朝的所有医学都不行。
除了像张太皇太后这样,世代为医却毫无实战经验的人之外,皇室的医疗问题动辄就关系到性命,这让医生们压力非常大。
当然,医术越高的人,越能提前预防问题。
不过这些说法都属于猜测。
朱祁钰不靠主观判断,不管是不是有人收买太医,还是太医本身能力不足,想要活得久,医疗系统就必须完善起来。
董宿已经七十多岁了,所以朱祁钰对他也比较客气。
他走进值班房,书架上堆满了书籍,董宿点上香后,请朱祁钰坐到上座。
“董院使,朕问你,现在太医院一共有多少医官?”
朱祁钰一坐下就直接问。
董宿摸了摸胡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北边和南边的京城,太医院一共六百六十二人。”
“据朕所知,军队里也有毒马将、医人将、医药将,这些人应该也包括在内吧?”
朱祁钰来之前就已经查过资料,这让董宿有些意外。
“太医院是陛下您的,军中的医官不算在内。”
军中的那些郎中其实跟乡村赤脚医生差不多,医术远不如太医院。董宿知道皇帝重视军事,这并不是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