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三章 读书是为了什么(2 / 2)
当初能和王振对抗的人,大多死在土木堡,剩下的很多都是见风使舵的人。
薛蓉儿只是个开始。
“陛下打算怎么处理那两个人?”
于谦见皇上坐下,便开口问道。
按照大明律法,如果有人诬告别人死罪,被诬陷的人已经被处决,那么诬告者也要被处决;如果还没处决,就打一百大板,流放三千里,还要服劳役三年。
对于那些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的人,也有明确规定。
比如告了两件事,把轻的说成真的,把重的说成假的,或者只告一件事,却把轻的说成重的,都要按剩下的部分来处罚。
按大明律,那两个人给薛瑄判的是死罪,但薛瑄没死,他们也得被打一百大板,流放三千里,还要服劳役三年。
这可是要命的事。
“都察院很重要,总宪这个职位,他们是肯定当不了的。”
所谓总宪,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
现在都察院只有代理右都御史陈镒。
真正的右都御史是王文,不过他现在还在陕西。
那两个人原本是最有可能当上总宪的人选。
于谦听后点了点头,如果没有薛蓉儿的事,可能吏部一推荐,皇上就会批准。
朝中大臣这么多,皇上不可能每个人都了解清楚。
不过话说回来,除了那两个老资格,还真没人更合适。
“下次会试是什么时候?”
朱祁钰想了想问。
“后年。”
于谦回答。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院试就能成为秀才,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叫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不过得等职位空缺。
而会试是举人考完后的第二年举行的,考完之后就是殿试,也就是进士。
需要进京参加考试的,就是会试。
听到这话,朱祁钰叹了口气,没有再说话。
……
京城十一月的风已经很冷了。
朱祁钰让王恭厂做了一些蜂窝炉,对他们来说并不难。
煤饼和煤球在大明已经很普遍了,做蜂窝煤就更简单了。
这些蜂窝炉会陆续送到学校的每个教室,成为学生们过冬的保障。
而蜂窝煤则存放在储物间里。
学校终于要开学了。
的舞台上搭起了木头高台,前面中间的位置放着讲台。
朱祁钰请来了于谦、陈循、耿氏等一帮官员,还有学生的家长们。
此刻,里站了一排又一排的学生。
他们的年纪不一,穿着厚棉衣,等着校长的到来。
家长们都坐在高台两边,高台
朱祁钰从校门口走过来,侍卫们站在两边给他让路。
这次他没穿龙袍,而是穿着一身白衣,腰间挂着玉佩,看起来非常朴素。
他慢慢走上高台,所有人都站起来看他,没人说话。
“各位同学、来宾、家长,大家好。”
朱祁钰没有用文言文,而是用平常的语气跟大家打招呼。
他挥了挥手,接着说:“大家坐下吧。”
天子站着,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等这一天很久了。”
朱祁钰把手放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的学生。
这所学校男女都招,但座位分开,中间还有条过道。
“孩子们,你们有的种地,有的当兵,有的做手艺活,你们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吗?”
他看着前面几排的学生。
他笑了笑,问:“是为了报效国家?”
学生们摇了摇头。
朱祁钰又说:“天下人忙来忙去,都是为了名和利。科举本来就是为了名利,所以别说什么报国,其实不过是想当官罢了。”
“我不是说当官不好,至少考上秀才,家里就能轻松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做到?”
“就算有心,也不一定有能力。”
“同学们,你们往那边看,能看见什么?”
朱祁钰指着学校的围墙问。
“一面墙,对吧?”
学生们顺着他的方向看过去,点点头,没人说话。
“这面墙后面,还有更高更大的一堵墙,那就是京城的城墙。”
“可是,同学们,翻过那堵城墙,你们能看到什么?”
“广阔的田野,弯弯曲曲的河流,然后被高山挡住了视线。”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翻过那座山,还能看到什么?”
北边是绿油油的草原,雪白的高原;西边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和荒漠;南边则是辽阔的大海。
我没亲眼见过,只是在书本和画上看过。
同学们,学校的围墙是保护你们的,京城的城墙是保护全城百姓的,这些并不是阻碍你们的东西,你们可以从大门进出,但那些高山、平原、急流的河,都要靠你们自己去翻越、渡过,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