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吸引商人(1 / 2)
旁边的老师傅们忍不住笑了出来。
“你们这些读书人为什么笑!”
书生脸都气红了,握着拳头大声喝斥。
“书上是怎么说的?不识五谷,四肢不勤?”
一个工人转头问旁边的人。
“这位老先生,是不是这个道理?”
被问的人看向高谷,觉得这位老书生比那个年轻的强多了。
高谷点点头:“也可以说是‘何不食肉糜’。”
书生听了更生气了,他以为高谷应该站在他们一边,结果却坐在匠人中间。
“老先生,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没人种地,收不上粮税,军饷怎么发?”
书生立刻把矛头指向高谷。
高谷也看着那个年轻书生,反问道:“官绅要纳税吗?”
“当然不用。他们是替皇上管理百姓,守护一方平安,这种责任,给他们优待是应该的。”
书生一脸正气地说,寒窗苦读十年,享受一点福气怎么了?
“那不就对了,佃户没有土地,交的是人头税,不是地税。”
谈到税制改革,最近几天一直在激烈争论,而佃户问题正是其中的关键,高谷自然清楚。
而且,一个书生能想到的,朝廷大臣怎么会想不到?
被高谷这么一反驳,书生脸色更难看了,但高谷说的是事实。
佃户不仅要交人头税,还要给地主交租子。
那些变成流民的,大多是经历了这个过程,各地黄册和鱼鳞册都能查到田地主人的变化。
所以,站在改革这边的人听到书生这么说,觉得有些可笑。
养军队的从来不是地主,而是天下百姓,甚至是商人,绝对不是乡绅这类地主。
搞清楚这点很重要。
“但是,这也不是他们离开家乡的理由。”
书生等着高谷回应,语气已经像强弩之末。
“难道任由他们在地里饿死,也不让人找条活路?”
高谷冷冷地看着书生,如果是读书人都这么想,难怪会引发民变。
“小郎君,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愿意离开家乡?”
一个老工人低声说道:“祖坟都在那里,谁愿意不孝?”
越来越多的工人盯着书生,眼中满是轻蔑。
现在的他们不再是田里挣扎的农民,经历过苦难后,更明白现在的不易。
“我这粗人,不敢苟同!”
书生丢下筷子,猛地甩袖离开了。
而高谷,默默地叹了口气。
那个书生是个缩影。
大家都知道道理,但因为某种原因,都不愿意去碰。
高谷并不担心,因为他现在明白圣人这一系列动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和工人们一起吃了饭,才回到通政司,准备下一批报纸的排版和印刷工作。
郕王府的书房里,朱祁钰看着送来的新战报,内容是关于大宁府的。
刘安在奏折中说,草原上的战士确实勇敢,没有重武器帮忙,他们一路攻城占地。
自从在独石口整顿之后,他们直奔大宁府。
原本就打算投降的朵颜卫守军,现在更是吓得魂飞魄散。
瓦剌在土木堡打赢后,他们就投靠了瓦剌,否则瓦剌怎么那么快打到居庸关?
他们以为这次再向朝廷示好,朝廷还会收留他们,给他们赏赐。
如果换作景泰帝,真的会这么做,结果后来
下令停止抚恤和赏赐,朵颜各部全都倒向敌人。
朱祁钰看完战报,二月虽然天气还冷,但已经是春耕和草原草芽冒头的时候了。
春天围住他们的田地,夏天吃掉他们的粮仓,秋天抢走他们的庄稼,冬天挖出他们藏的东西,用强大的武力动摇他们的根基。
至于后面那句“以广文安其嗣”,朱祁钰没有选择安抚首领的后代,而是反过来,招降那些愿意归顺的百姓和士兵。
大明还没完蛋,只要策略对了,完全能吞并朵颜卫,免得这些人一直摇摆不定。
放下战报,目前来看,刘安这边还没有遇到太强的抵抗,就等着看大宁府的结果了。
揉了揉眼睛,朱祁钰又喝了一口水。
从早上到中午一直在看奏折,伸个懒腰,骨头都发出咯吱声。
这样下去,身体迟早撑不住。
“陛下可要保重身体。”
旁边的兴安听到声音,轻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