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吸引商人(2 / 2)
越是志向远大的君主,身体越差,越努力反而越短命。
繁重的工作已经是个问题,再加上宫里勾心斗角、情绪起伏大,脑溢血也不是不可能。
“我知道。”
朱祁钰挥挥手,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发出舒服的声音:“嗯~开春是不是要举行春耕祭祀?安排得怎么样了?”
“按照陛下吩咐,召集了学士,成立了典礼局,专门负责以后的祭祀礼仪。另外,外事部取代了原来的礼部,负责对外交往事务。”
兴安举一反三,把朱祁钰可能接下来问的问题也说了出来。
实际上,真正拆分的是鸿胪寺和礼部。
不过现在外事部不再处理国内宾客宴请和祭祀典礼这类事务,由鸿胪寺和典礼局全权负责。其中,凡是涉及对外的接待和典礼,就由典礼局来办。
相比之下,六部中的礼部职能被细化,变成了外事部之后,才真正成为一个外交部门。
因此,外事部的尚书,正式改称为外务尚书。
不管怎样,现在礼部已经冷冷清清,没人了,反倒成了最好的去处。
这样一来,皇帝身上的那些繁文缛节也少了不少。
“好,继续盯着,卢忠在辽东那边怎么样了?”
朱祁钰想起了这位锦衣卫的指挥使。
为了将来在辽东发展,卢忠亲自去了那边,亲身感受那里的寒冷,以免因为自己在京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目前一切顺利,似乎招揽了不少女真人,但辽东的环境,陛下也是清楚的。”
兴安对卢忠的勇敢和果断很是佩服。
之前几任指挥使都撑不下去,但卢忠却始终没有松懈,反而更加积极。
当然,这也是因为缉事厂接手了锦衣卫的一部分任务,否则圣人也不会让指挥使随便离开京城。
“嗯。”
朱祁钰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走出书房,从王府侧面的小门走了出去。
平时这里是仆人和牲畜进出的地方,但现在朱祁钰出来后,前面还是一堵墙,顺着墙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处处工地。
作为皇帝,自然不能一直住在王府里。
登基之后,朱祁钰就开始扩建。
平常盖宫殿需要征用百姓做工,但最近流民不断涌向京城,人手并不少。
他把熟悉地方的熟练工人调过来,再把新来的流民补上空缺。
这样替换下来,不仅不影响进度,还能多出许多临时工,至少让这些人有事做,不至于去惹事。
而且整个工程队都是他的,京城最大的地主、最大的商户、最大的工程队,背后老板就是朱祁钰自己。
作为皇帝,别人总忽略那些无主之地,其实名义上都是大明皇帝的,不然怎么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呢?
也正是因为他能妥善安置流民,京城很快就把土木堡事件中流失的人口补充回来了,只是这些人口在以前的朝廷看来并不算什么好东西。
朱祁钰的办法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在他手下干活,虽然工资比不上当官的,但比普通差役强多了。
之前建的那些工坊打下的基础,也让流民对工头管事很有信任,不用担心拿不到工钱。
有了钱,自然就会消费,哪怕是一些小生意,积累起来也能吸引商人来。
今年春天,京城已经热闹起来了。
朱祁钰来工地查看,他想要一套房子,不需要比皇宫更豪华,但基本设施一定要齐全,比如排水系统。
想一下子改变整个京城的排水系统,朱祁钰觉得,除非动用皇帝的权威,召集百姓义务劳动,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
所以这次他只在自己的新宅子里做一点小改动。
收集来的污水自然不会直接排进河里,朱祁钰再糊涂也不会让自家弄脏。狗都知道不能在窝里拉屎。
人的排泄物都会集中处理,统一进行堆肥发酵,这可是现在种地最优质的肥料。
朱祁钰扩建宅子花了不少钱。
他用的都是老手,有些是爷爷带孙子、父亲带儿子一起来的。
他还请了一些大院的学生帮忙,比如朱见济,平时干活的时候,他也来出力。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徐永宁也进了大院,因为耿氏的关系,其他一些武将的子弟也被破例招进来了。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朱祁钰也不是那种天真的人。
设计新殿的工匠见到朱祁钰后,赶紧过来行礼。
“微臣员外郎蒯祥,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还没等蒯祥跪下,朱祁钰就拦住他说:“免礼吧,干活时你行礼他行礼,活还干不干了?”
蒯祥今年五十三岁,留着山羊胡,身体结实,从小跟着父亲做木工,对木匠手艺很有研究。
李老头虽然年纪大,但手艺比不上蒯祥。
能被选中参与营建北京宫城的人,手艺自然不会差。
在这个年代,靠手艺出人头地,能在营造中展现建筑才能,被督工看重参与皇宫和承天门的设计建造,蒯祥确实配得上“巧匠”的称号。
没错,当年设计建造北京宫城和大门的时候,蒯祥才二十多岁。
如今他已经升到工部主事的位置,再往上就是侍郎了。
“谢陛下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