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三章 一视同仁(2 / 2)
城门重新关上,明军的营帐开始在城外搭起来,每个城门都有士兵把守。
各军医开始在士兵中间走动,他们把切好的生姜放进大锅,加几块红糖,这是最直接的治风寒方法。
不管有没有病,先喝一碗姜汤驱寒。
明军这反常的举动立刻引起了城内人的注意,李狗蛋等部分神武卫这时站了出来,
组织士兵入城维持秩序。
瘟疫不管多小,都是人们避之不及的,但刘安却发现有人想往城里送东西,而且还是神武卫派来的观察员。
当然不行。
“等圣旨!”
刘安强硬地说。
“总兵,这城里也是我大明的百姓,光靠军事征服没用,现在我们不进去,那军事胜利也没意义!”
一个年轻人指着城门说:“我们在神武卫的时候,皇上说过,如果政治上没赢,再大的军事胜利也只是暂时的,现在正是百姓需要我们的时候。”
后面的观察员一个个站出来,李狗蛋也在其中。
他们的目光坚定,不怕死。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这扇大门一直关着,里面的人一定会慌,而恐惧会变成混乱,最终压垮百姓的心理防线。
刘安不理解这些观察员的选择,但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总是让人热血沸腾。
总兵,刚才大军撤走后,百姓们就有些搞不懂了。军人,就是压舱石,让我们去吧!我们都学过怎么防病,我们的敌人不是百姓!
带头的青年激动地说。如果说在军营里喊口号只是空话,现在他们才真正明白自己肩负的是什么,怎么能退缩?
瘟疫可怕吗?当然可怕,没人不怕生病。正因为它可怕,所以勇气才显得格外珍贵。
“就凭你们几个,能改变什么?”
刘安摇了摇头,这些人都是好苗子,取舍之间,他们比城里的百姓重要。
说到底,还是因为辽东还没完全开发,说到底,还是不能一视同仁。
“愿意和我们一起去城里的,举手!”
青年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喊道。
环顾四周,一只只手慢慢举了起来。
一起来的俘虏营护卫,虽然手在发抖,却没有放下来。
“你们!”
刘安知道劝不住他们,如果硬留他们,那就跟他们说的一样,若不能彻底胜利,太宗的教训还在眼前呢。
“所有药草,优先给城里百姓!”
刘安双眼通红,咬着牙对那青年恶狠狠地说:“进了城,别出来,也别死!”
“遵命!总兵!”
对方挺直身子,向刘安行了一礼。
回头看着整齐列队的队伍,他大声喊:“自愿进城的,出列!”
一个个年轻人沉默着走了出来,排成整齐的队列。
“现在,是考验我们的时刻了。城里的百姓在等着我们。如果学了本事却用不上,那学有什么用?朝廷一定会来支援,我们,就是百姓的防线!”
“大明,威武!”
群体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人减轻恐惧。更何况,这些前途光明、如初升太阳般年轻的士兵,仿佛驱散了阴云,扫去了乌云。
“我和你们一起进去,治病,我们是专业的。”
几名医官走了出来,笑着说:“学而不用,那学有什么用?这句话,应该我说。”
以前刘安会觉得他们疯了,但此刻,他却觉得合情合理。
医官自然不能全部进城,本来人数就少,城外的大军也需要医官这样的宝贵资源。
当城门再次打开时,不明情况的百姓看到明军又进来了,而此时,城中闹瘟疫的消息已经传开。
原本心灰意冷的人,突然看到了希望,有人立刻冲上来想出去。
人性总是自私的,自己还有力气,说明还没被传染,城外才是安全的地方。
李狗蛋反应很快,立刻出手拦住了想往外跑的人。
城外经过检查的骑兵,骑着双马冲出军营,朝京城飞奔而去。
大宁离京城三百里,沿着官道,一路换马不换人,驿站不停,挡者死,逆者亡。
一天六百里,朱祁钰就回到了京城,骑兵们被抬进了王府。
朱祁钰一听消息,立刻命令太医院准备应对。
华夏对付瘟疫,从来不是简单地封锁城门,让城里的人自生自灭。
当年太祖在元末的时候,看到百姓因为天灾战乱四处流浪,为了避免他们再次大规模死去,就在南京和各大城市设立了专门的司库,用来储存粮食、衣物、药材等应急物资。到了太宗时期,又在较大的州县继续设立这样的司库。
君王虽然是封建地主,但华夏和外族的区别就在于此。
民为邦本,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