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扫清障碍(1 / 2)
话刚说完,发现皇帝还在看远处,没有回应他。
没什么事之后,谢志成就离开了,朱祁钰则摸着下巴,钱铺是他一时兴起的想法,如果要推广,存折还得仔细设计。
这种东西最容易被别人惦记,但朱祁钰有后世的经验,至少在工业还没完全发展之前,仿造起来成本很高。
“去把许工叫来。”
在工地待久了,朱祁钰才转身回府。
经常看看工人们干活,能让朱祁钰记住,这些人才是国家的根本。
兴安领命后,立刻派人去王恭厂找人。
许工负责的勋章压印工作不多,平时空闲时总是在琢磨怎么让花纹更精细、工艺更讲究。
宝源局那边是工业化生产,不需要他时刻盯着。
朱祁钰让许工挑一些质地较硬的宣纸,要求在上面压制固定的纹路,用来防伪。
另外还有各种活字印章,可以参考通政司的活字印刷技术。
现在通政司的报纸成了京城百姓每天必看的读物,高谷也靠着朱祁钰提供的方法,大量拉拢那些识字的读书人。
能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这也是一种积累声望的方式,同时还能赚点钱,所以那些大儒们都很愿意配合。
各个部门之间能互相配合,事情就容易推进很多。
六天后,许工把第一代存折的样品交给了朱祁钰。
存折封面是暗红色的皮质,里面用线绳穿孔固定着硬纸,上面已经印好了设计好的格子,让朱祁钰有种回到过去的感觉。
“不错,可以。”
朱祁钰摸着表面的纹路,存折在后来有了银行卡之后已经很少见了。
样品上写着“钱铺存折”四个字,因为是样品,朱祁钰还没想好名字。
想了想,朱祁钰又说:“既然是接收银币储蓄的业务,以后就叫‘大明银行’吧!”
朱祁钰拍了拍存折的外壳,虽然用了“银行”这个名字,但目前还不具备银行的实际功能。
当时大明并没有那么多钱铺,钱庄也没成型,时机还不成熟,不过可以先留着作为备用。
“是,陛下。”
许工行完礼后又问:“陛下,要不要加点符号标志?”
朱祁钰听了愣了一下,随后想到,现在大明还没有正式的国旗和国徽,这对国家的认同感来说确实是个缺失。华夏作为一个文明大国,以前就是靠图腾来凝聚百姓的。
朱祁钰想了想,用手指蘸了点茶水,在桌上画了个同心圆。
这形状像一枚铜钱,以经济为基础,文化为根基,既有传统味道,直接用也合适。
“就用铜钱吧,不过上面别写‘通宝’这些字,简单明了就行。”
朱祁钰指着桌子,许工走近一看,点头说:“返璞归真,挺好的。”
“文字和线条的粗细都要统一,形成固定样式,条纹的防伪措施要保密,朕会先统计人数,再把需求交给你。”
这不是批量生产的东西,更像是私人定制的服务。
大明银行建在西城,就在主街上,挨着坊市的围墙。
西城是主要客户,自然不能离得太远。
这家银行不是对老百姓开的,只是在户部报了名,挂了个牌子,里面放了几张桌子和几条柜台,就这样算开业了。
因为是朱祁钰自己搞的,目前还没牵扯到朝廷,运来的银子直接进了内库,由皇帝的亲兵看管。
银行里除了几个受过训练的文书,里面没有一文钱。
现在主要是存钱,取钱暂时定为两天一次,一天申请,银行统计好,第二天再送过去发给取钱的人。
虽然有点麻烦,但这是大明第一家给储户付利息的钱庄,也算是头一遭。
银行虽然没正式开张,存折登记和银子运输也不是在银行里进行的,只是把一堆文件分批整理归档,连一个客户都没见过。
但圣人的这个举动,还是引起了席铭的注意。
要知道,钱铺本来就是晋商想出来的主意,主要是方便他们把货物送到边关,不用带着沉重的银子,其实也是模仿钱引的做法,主要是在晋商内部流通。
从中收取的手续费和管理费,对晋商来说,花得值得。
可圣人弄出个银行来,让席铭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帮别人保管钱,还给人利息,这不是傻吗?
虽然这么想,但没人敢说圣人傻,反而是觉得他是在行善,或者觉得他这么做一定有深意。
“掌柜,你算算,京城有多少作坊,多少工人,这些人手里有多少钱?”
席铭坐在太师椅上,一边问,一边闭眼计算。
工厂发的工资不是秘密,人数也能大致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