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扫清障碍(2 / 2)
在他旁边,一个戴瓜皮帽的老头开始掰手指头算,嘴唇轻轻动着,没多久,两人同时睁开了眼睛。
“老爷,老奴估计,一个月也有近万两的存款。”
大掌柜惊讶地说。
“我也差不多这么算,说不定还更多。制衣坊、水泥厂、砖窑厂这些大家都知道,还有王恭厂和各种工程队,有时候容易被忽略。”
席铭点点头,一个月能赚将近一万两银子,就算是晋商这样的大户,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一个月一万两,一年就是十二万两,如果存满一年,利息就能有一万四千四百两,分到工人们手里,每人也能拿到二三两。
对普通百姓来说,这两两银子就是两千文钱,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吃好几个月的。
最重要的是,对大明皇帝的信任,席铭可以想象,这位掌权者能用这些钱干很多事情。
钱生钱的事,作为晋商的席铭再清楚不过了,在他心里,圣人肯定更聪明,看得更远。
他不知道的是,印制钱币的利润是十拿一,也就是说,收进一万两银子,再放出去,朱祁钰就能赚得非常多。
光是这一点,就不是他们这些有钱人能比得上的。
“家主,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大掌柜皱着眉头问道。
“怎么学?”席铭摇头,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
靠钱庄赚钱虽然不错,但长途运送金银有风险。要是按照圣人的办法,一旦被劫,这一年就白干了,说不定还得倒贴钱进去。
“要不是圣上只让工人存钱,我都想把钱存进去了。”席铭摇摇头,苦笑着说道,这对他这样的大商人来说,实在太有吸引力了。
而且,如果和他们的钱庄结合起来,在京城做生意就容易多了。只要把钱庄里的钱存在银行里,当个中间商,席铭就能赚很多钱。
“家主,我们可以给那些工人银币,让他们帮我们存啊!”听到这话,掌柜眼睛一亮,觉得自己发现了漏洞。
但席铭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需要多少人?你打算给那些工人多少钱?算来算去还不是亏本?还要引起圣上的注意,到时候别说发财了,先想想怎么保命吧。”
圣人能办银行,靠的就是他的威望,说明工人们对他的信任有多深。就算买通几个,剩下的呢?要是全买通了,圣人肯定会有疑问。
最关键的是,工人们太难控制,根本守不住秘密。
更别提这是圣人给工人们的恩惠,在大家共同利益面前,没人会去做叛徒。
“再看看吧。”席铭叹了口气。这次来京城,他也学了不少东西,比如开店的服务、商品的摆放,甚至连店铺的装修都让他受益良多。
晋商是这样,其他商帮也一样。
他们觉得这是一块大蛋糕,但就是学不会。
朱祁钰代表的其实是国家的支持,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办到的。
大明不像后世那么太平,商人们走南闯北,随时可能丢命,而大明最大的武装力量,现在也不会帮他们扫清障碍。
朱祁钰对大明银行的事情并不太在意。
他现在在朝堂上提出,大明需要一个象征。
御案下的尚书们一开始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后来也慢慢开始认真琢磨起来。
一面旗帜、一枚徽章、一个国家,这可不只是表面上的东西。以前没人想过,国家竟然需要一面自己的旗帜。
朱祁钰的建议让不少大臣都愣住了。
如果说能代表大明的旗帜,那当然是红边黄底写着“明”字的那面旗子,很多边关都挂这个。
那时候还没有国家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这些说法。
国指的是土地,中国的概念,跟西域差不多。
大的叫邦,小的叫国。
大国方圆百里,次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
这些老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西方已经开始按种族来划分人,而其中就包含了国家的概念。
戴犹太徽章的犹太人,是十三世纪英国对人形生物和人类之间的一种分类。
在他们眼里,人形生物和猿猴、猩猩差不多,并不是同类。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理直气壮地进行种族灭绝。
“各位爱卿,大明有军旗、龙旗,却没有一面代表国家的旗帜,这是不行的。”
为了以后能够顺利插旗,大明需要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代表的就是大明帝国。
“陛下,‘明’字旗不行吗?”
于谦站出来,他长期在军队里,各部队都有自己的旗帜,就是为了方便指挥作战,但国家的旗帜,大家看到的大多是“明”字旗。
“如果于卿觉得‘明’字旗足够的话,当然可以用它作为国旗。”
朱祁钰淡淡地说,真正决定国旗意义的不是图案,而是国家本身。
比如法国的三色旗,后来能代表法国的,当然是中间的白色部分。
“朕打算下诏,征集国旗的样式、图案和含义,士农工商都可以参加,被选中的会记录在册,奖励五百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