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非(1 / 2)
蓝绿空间实践经验。
(文字例)
荷兰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从2006年起实施的“RooforRiver”水资源管理项目,是蓝绿空间融合营建的典型案例。其中,
蓝色空间的营建采用了扩挖河道、外推防洪堤、增加河滩面积等措施,扩大了滞洪区域。
绿色空间的营建结合堤防后撤,建设滨水绿带与半岛工程。
实施近十年后,其在更好地抵御了洪水灾害的同时,优化、修复了水生态系统,提升了河岸整体景观的品质,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
德国埃姆舍地区公园从完善区域开放空间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埃姆舍河流,将沿线的公园、农田、森林联系起来,重新识别与规划各类公共空间。
伦敦泰晤士河地区同样注重河流与开放空间的网络化联系,运用了提高现有开放空间品质、通过垂河通廊联系开放空间、营造新的开放空间等手法,让泰晤士河在区域开发空间体系中发挥了中枢组织的作用。
纽约在2012年推出曼哈顿的滨水“BigU”设想,增加蓝绿空间韧性,来应对未来的飓风灾害影响。
马萨诸塞州划定了78条河流廊
道的保护范围,留出动物迁徙的通道。
华盛顿州通过海岸线管理法案,保护河流百年一遇的河漫滩。
武汉近年来通过江湖水系连通工程,实现自然水系与公园绿地、开放空间、生态骨架的融合,营造出蓝绿交织的城乡本底肌理。
沈阳浑河治理通过建设梯级构筑物,保障常年的连续水面,建设两岸各400宽的滩地公园,成为全国滩地绿化面积最大的河道。
上海针对黄浦江和苏州河,强化人与水岸的互动关系,营造资源、活动、文化汇聚的各类场所,成为人水和谐的柔性空间。
合肥市南淝河
笔者提出蓝绿空间营建“四步走”的路径。
第一,问题导向。深入分析目标区域是否存在水环境质量差、护岸亲水性不够、滨水空间不足、滨水建设品质不高、滨水项目控制不合理等影响蓝绿空间融合的特有问题,才能寻求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