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非(2 / 2)
第二,目标导向。
结合当地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提出的水系和绿地创建的要求,围绕水质提升、蓝绿线标准、
生态岸线规模、水岸绿化占比、区域绿地率等,提出针对性的蓝绿空间营建指标体系,为后续蓝绿空间格局的构建提供规模与空间上的有力支撑。
第三,科学模型支撑。
需要运用最小路径法,通过识别生态源地、构建景观阻力值模型、成本距离消费面、最小消耗路径等步骤,构建生态廊道模拟评价模型,科学评估蓝绿空间廊道连通的必要性
与可行性。
第四,融合营建蓝绿空间。
首先,开展三方面工作提升蓝色空间:通过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水质达标;通过科学划定蓝线厘清部门事权;通过有序改造生态岸线,提升亲水性,加强蓝绿空间交互。
其次,以水定绿,从三方面营建提升绿色空间:空间上,从生态需求和建设条件出发,科学划定滨水绿线,并结合滨水项目类型合理修正绿廊范围,同时结合外围吸引点分布和实际建设条件构建垂直河道的生态通廊,实现河道向两侧腹地的网络化联系;
为引导滨水空间在绿化、道路、设施、桥梁、岸线等方面的有序建设,对蓝线、绿线内、外的滨水空间提出明确的营建指引,界定清晰的权责边界;从蓝绿空间品质提升的角度,明确整个滨水空间的项目管控要求,制定准入清单。
最后,在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层面实现蓝绿空间的融合营建目标。其中,规划层面的工作包括蓝线、绿线划定以及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建设层面的工作包括生态岸线改造、
滨水空间营建指引;管理层面的工作包括滨水空间的项目管控,而水环境综合整治涉及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层面,
最终将得到的人水和谐的蓝绿空间网络与当地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导蓝绿空间分类细化、建设实施以及划定蓝线、绿线。
蓝绿系统不是孤立的系统,需要有周边水系、绿地及其他吸引点构建网络化联系,
如何选择综合效益最高、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是个难点。
这里涉及景观阻力值的概念,
景观阻力值是指物种在不同态源地或斑块之间进行迁移的难易程度,它与生态环境适宜性的程度成反比,生态源地或斑块的生态适宜性越高,物种迁移的景观阻力值就越小。运用ArcGIS的最小路径法,
将植被、交通用地、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水系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按照不同的景观阻力值,分别制作成不同地类的成本栅格文件,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数据镶嵌,得到成本距离消费面数据,进而确定源地和目标地之间的最小消耗路径,作为生物迁徙与扩散的最佳路径,也最适宜作为潜在的生态廊道,而这些廊道也将作为蓝绿空间营建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