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育儿师天降,携26子共谱华章 > 第375章 帝师名定

第375章 帝师名定(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范凌霄十一岁连中三元的盛况,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滴入清水,将“青云教育”的话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们谈论的不仅是这位少年状元的天纵奇才,更是他背后那位被称为“育儿大师”的母亲,以及那座培养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青云学堂。

朝堂之上,风向彻底明朗。

此前因经筵辩议和格物学堂之议积压的争议,在范凌霄这块活生生的“金字招牌”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连最顽固的守旧派,也无法睁着眼睛说瞎话,否认柳清漪教育方法的卓有成效。

难道要指责培养出十一岁状元的方法是错的吗?

皇帝谢子卓等待的,正是这个时机。

在一个大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皇帝没有给守旧派再次发声的机会,直接命内侍监朗声宣读了他深思熟虑、几易其稿的《兴学求才诏》。

诏书文辞雅驯,却立意革新。开篇肯定了传统经史教育的重要性,随即笔锋一转,指出“然国之需才,非止一文”,强调“百工诸业,亦为邦本”。诏书核心主要有三:

其一,正式于京城设立“格物书院”,仿青云学堂模式,除经义基础外,增设农学、工巧、算科、商道、医理等实用科目,择优招收学子,毕业经考核后,可由朝廷量才授职。

其二,鼓励各州府仿效,兴办各类专科学堂,并对民间善堂、义学中涌现出的优异匠人、医者、农师给予旌表乃至破格录用。

其三,允许各地官学、私塾在确保基础教化之前提下,酌情引入实用学问,并允许女子入学旁听或进入特定专科学习(如医、绣、商等)。

此诏一出,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入巨石。革新派官员面露喜色,扬眉吐气。

守旧派如李阁老等人,脸色铁青,嘴唇翕动,却终究未能说出反驳之语。

事实胜于雄辩,范凌霄的状元,范家众多子女在各行各业的出色表现,就是最锋利的矛,已将他们固守的盾牌击得粉碎。

皇帝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柳清漪身上(她因诏书涉及自身理念,被特旨允准列席)。

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范夫人柳氏,教子有方,育人得法,其所倡‘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之论,深合朕心,于国于民,功在千秋。

特封为‘文昌夫人’,赐金牌一面,可随时入宫建言。

新设之教育司,聘为首席顾问,参赞全国学政革新事宜。”

“文昌夫人”!首席顾问!

虽无“帝师”之名,却已有“帝师”之实!

这意味着她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国家最高层面的正式认可,并将直接影响整个大庆朝未来的教育走向。

柳清漪在百官复杂的目光中,从容出列,敛衽行礼:“民妇柳清漪,谢陛下隆恩。定当竭尽所能,不负圣望。”

这一刻,她不再是范府后宅的主母,不再仅仅是二十六个孩子的母亲,她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时代变革的推动者。

“文昌夫人”柳清漪,这个名字,将随着这道《兴学求才诏》,一同载入史册。

---

“文昌夫人”的名号响彻朝野,连带着范府的门槛都仿佛被踏低了三寸。

除了络绎前来请教教育之法的文人、官员,更多的,是揣着庚帖、带着厚礼上门提亲的媒人。

范家的孩子们,不仅个个身负奇才,如今更有了“帝师”母亲的光环,无疑是京城最炙手可热的联姻对象。

柳清漪对此早有预料,也早有主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